引导语:在资金周转困难时,借款通常是许多人首选的方式。
民间借贷在满足紧急资金需求方面有其优势,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这是因为借贷关系往往基于人际关系,双方在约定利息等方面可能较为随意,导致借款人在未来承担高额利息或不合理的还款压力。
那么,借款利息怎么约定才是合法的呢?关于民间借贷中的利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4条规定如下:
1.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如仅一方为自然人或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
另,需要知道的是,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5条规定: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的除外。
注意,这里所说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因此,尽管民间借贷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便利的选择,在进行借贷时仍需保持谨慎的态度,在借款和出借之前,双方应当充分沟通,明确约定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方式等重要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