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英雄是一种跨文化的概念,人们总是希望在危难之际有英雄能够挺身而出,在各国的古代传说中都有英雄。我们每个人也都不陌生,从小就在枕边故事中听到过很多英雄的故事。
英雄往往是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尤其是受到伤害和威胁的时候出现。救助他人是英雄最鲜明的特点和表现之一。典型的英雄人物并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成为英雄,他们善良、有同理心、乐于助人,并且无私不求回报。很多英雄在叙述自己的英雄举动时都认为自己没什么特别,只是在危机时刻出于本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因为 事急从权 而采取行动。
与“危险关头显身手”的英雄相比,有些英雄是一直在“行侠仗义”。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使命感,具有坚定的个人价值观,并且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而承担个人风险。也正是这些信仰赋予的勇气和力量,让英雄们甘愿冒险。英雄主义可以是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自我实现是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英雄本人往往是乐观的,他们能够在最灰暗的时刻看到光明。
心理学家们也对“英雄”和“英雄事迹”做了研究,并对英雄做出过定义。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认为英雄包括三方面的要素:首先,主动地为有需要的个人或者群体提供服务;其次,所做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奖励或者外界表彰;第三,意识到并接受可能的风险并愿意做出牺牲。
201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就对“典型英雄”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英雄不同于其他名人的特点。研究者首先让人们对于英雄人物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并提取出一些特质,然后再让另一些被试评价哪些特质是英雄的核心特征,并在随后的几个实验中,用不同的方式验证这些核心特征与英雄主义的概念有紧密关系,证实拥有这些特质的人更会被公众认为是英雄。实验表明,12个英雄特点被总结出来,包括勇敢、信念、坚定、助人、诚实、道德、保护、鼓舞人心、无私、力量等。
英雄亦凡人。就像在战争中,不止在战场上的战士是英雄,冒着巨大风险为犹太人提供庇护的平民一样是英雄。心理学家兰克·法利就区分了两类英雄:“大H英雄”和“小h英雄”。大H英雄主义涉及潜在的巨大风险,如受伤、入狱,甚至死亡。而小h英雄主义涉及到我们许多人每天所做的事情,帮助别人,善待他人,维护正义,这些事情通常不涉及我们的个人风险。 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一生助人的平凡英雄,比如维护秩序的警察、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甚至送餐跑腿的快递员、清洁城市的环卫工人,都可以是英雄。
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就开启了名为“英雄想象”的项目,希望教会孩子如何成为英雄:不是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成为英雄,每个人都可以做出非凡之举。进入这个项目的学生们首先要宣誓成为 英雄 ,并在接下来的四周课程中,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了解那些妨碍成为英雄的人性黑暗面、如何通过建立同理心克服障碍、学习什么是英雄以及如何付诸实践。比如通过服从实验了解权力对行为的影响、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了解社会身份和角色能够塑造行为、了解偏见和歧视,以及通过旁观者效应了解为何人们会无动于衷等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受到心理定势影响,避免责备受害者。
学习英雄人物事迹也是课程重要的环节,这包括真实人物也包括小说中的虚拟人物(比如哈利·波特)。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看成是“英雄之旅”。在今年4月刚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将“英雄之旅”拆解为7个元素,分别是人物、责任、任务、联盟、挑战、改变和收获。当人们更多地从英雄经历的视角理解自己的生活经历,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基于此,研究者通过“重讲故事”的方式,让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当成英雄故事,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人们的意义感,并提升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
“英雄想象”项目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付诸实践,从小事做起,每天帮助一个人,目的是让学生培养出帮助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并贯彻终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成为英雄。最终让公众知道,不是只有极少数人才可以成为英雄,每个人都可以做出非凡之举。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