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守护银龄好心情——关爱阿尔茨海默病”全国公益行动启动会上,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好心情和灵北中国共同发布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认知障碍公众防治知识调研报告》。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副主任解恒革从痴呆识别、痴呆防治、痴呆诊断后支持知识调查三方面,对报告做出详细解读。
解恒革解读《中国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认知障碍公众防治知识调研报告》现场
仅一成患者发现问题后就诊,应把记忆体检纳入健康体检
阿尔兹海默病(AD)患者的核心症状为认知功能障碍。在养老院与社区痴呆患者中,高达97%以上的患者会伴有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与精神行为异常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会出现下降。由于现阶段对AD患者仍以居家照护为主,精神行为症状会给患者及照料者带来沉重疾病负担。
报告指出,仅有10.06%的患者是在体检或认知筛查发现问题后就诊,五成以上的患者是在出现记忆减退、爱忘事、糊涂不认识熟人等现象时前来就诊。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痴呆早期信号的识别宣传,进一步推动把记忆体检纳入健康体检,做好早筛工作。
24.39%患者从未复诊,定制化评估健康指导尤为必要
阿尔茨海默病全程支持管理的关键是定期随访与复诊。报告显示,75.61%的受访患者有过医院复诊经历,其中39.01%的受访患者在半年内复诊,24.39%表示从未去过医院参加复诊。
超六成农村患者服药时间不足一年,长期用药意识有待加强
正在服药的城市患者中,有70.29%服药时间在1年以上,而在农村,有66.67%的受访患者服药时间不足1年。在停药原因上,四成以上患者是由于治疗效果不好、药价太贵和副作用明显等药物本身问题停药。
报告数据显示,老年人每年用于各种治疗药物和营养品费用集中在4万元之内占70.66%,共病情况下治疗负担较重。此外,23.72%的受访患者认为“病情不重,不需要治疗”,因此需要让公众认识并支持痴呆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帮助患者树立长期用药意识。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