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唐在台湾
老唐名定奎,字俊臣。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老唐奉旨率淮军铭、武13营凡6500人从徐州移驻台湾。老唐及其安徽子弟兵给人印象不错:“淮军登岸,人人有磨拳擦掌、不可遏抑之势。唐军门亦到郡,沈毅勇鸷,见乎眉宇,未必肯以不战归。”军门是提督的别称,老唐当时是记名提督,故称。钦差大臣沈葆桢称老唐为“唐总统”,以其总统13营兵;又称为“俊帅”,以老唐字俊臣也。想来,安徽老唐应该是有点俊、有点帅。
老唐及其安徽子弟兵乃从运河入长江处的瓜洲,登沈葆桢派出的琛航、大雅、永保三舰到澎湖,又从澎湖“用小轮船盘入旗后、凤山”,“搭兵棚”安营。老唐率领的是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洋枪队,士气高涨。淮军入台前,台湾地方官员潘蔚、夏献纶遵朝廷旨意同日本侵略军多次交涉,开展军事上的外交斗争;日本侵略军“为天所困”、发生疫情。淮军入台,使得日军理亏、天困加上气怯,终于灰溜溜地撤离台湾。在台湾,淮军也“困于疫”,老唐本人“荩劳过度,贵体违和”,几乎病倒于军中。这便是钦差大臣沈葆桢对唐定奎所言“贵部千辛万苦,保卫全台”的来由。
唐定奎及其安徽子弟兵在台参与“剿番开山”。在《清实录》里,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十六日,记名提督唐定奎有了新职“福建提督”:“以剿番、开山出力,予福建提督唐定奎优叙”。优叙即从优叙功,以备奖赏也。“剿番、开山”一节,说来话长,容我另文详说。
淮军的编练方式在台湾留有影响。据《清实录》,光绪元年(1875年)七月二十八日,沈葆桢以台湾营伍废弛,奏请拟仿准楚军营制,归并五百人为一营。另外,唐定奎曾“前赴旗山规度炮台工程”。
临末,用沈葆桢的话说:在台湾,“淮军功成名立,民情爱戴,可谓全美”,这也是对安徽老唐的一番夸奖。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作者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
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作者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作者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
《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
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感谢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中广天下(北京)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
-THE END-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