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塚越宽说企业经营要向植物学习,要像植物一样生长,虽然它的生长是有天花板的,但没有哪一棵树是有一年往下长的。而我们的企业经营,经常是上上下下的。所以,企业的发展要像树木一样,一年要有一年的年轮,而且年轮要细密紧实。如果企业在某一年发展的太快,那这一年的年轮就会形成空洞,最后整个组织可能就会因为这个年轮而被折断了。”我觉得这几年华与华的年轮,就生长地足够细密,因为经济环境原因,我们放缓了增长,反而更加稳步前行,压得特别紧实。”
我想到了一句话,“经济增长可以掩盖问题”(大意)。
问题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增长的趋势带来喜悦,愉悦的情绪使人降低了对问题的风险评估,不去正视和积极解决问题。直到,增长没那么容易的时候,解决问题的优先级逐渐上升。
增长一方面跟趋势和时代红利有关,这是运气,另一方面,增长是投资的结果、是过去埋下的伏笔的收获,是创新带来的增长。运气是不可控的,唯一可控的是自己,即:我要埋下什么伏笔,进行什么投资?比进行什么具体的投资更重要的是:投资的心态。
当下的趋势像是一种筛选,把过去凭借运气生存在社会的企业以倒闭的形式筛选出去,把拥有真正的技术壁垒和硬实力的企业留下来。
「修炼基本功」这个词也被有危机意识的企业家频繁提出。当一个词被频繁提出,甚至用烂了的时候,说明过去的惯性是这个词的反面。频繁提修炼基本功的反面是贪巧求速;长期主义的反面是:短视和功利。
向植物学习,放下对数字成绩的追逐,重新划定自己的战场,定义自己的成长。
我在这里体会到,这是价值观对战略决策的影响。我在主动选择放慢增长,放弃对扩张和增长的追求,素位而行,把当下的事做好,让自己成长地扎实和细密。
华杉老师讲道:“企业在竞争的时候,有一种最糟糕的状态叫做“响应竞争”,这就好比有句俗话叫 “傻子过年看邻居”。所以他们每一年的竞争,就是你出一招,我再出一招,你压我一头,我再压你一头,这种状态其实是非常糟糕。那好的状态是什么呢?就是你做一招下去,10年、20年以后,别人看到了却永远也撵不上。当然,撵不上也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了,虽然在这方面别人撵不上,但别人还可以出别的招,但是在这条线上无法跟我们竞争了。
还是华杉老师『非竞争论』的理念:“竞争是一种幻觉,同行是一种假设。不要沉浸在斗争思维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都是自己的事。”
人很容易被竞争的气氛卷入在竞争里,这里再次提醒我,对竞争的思维要保持警觉,管好自己:一是不卷入竞争,二是不响应竞争。
《孙子兵法》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自己不可胜,至于能否胜利在于敌人,敌人失败了,我们自然胜利了,敌人的失败也在于敌人的犯错和乱动作。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管好自己,让自己不可被战胜,其次是等待敌人乱动作、犯错,出现失败。
在管好自己这里,要怎么管理自己,让自己不可胜?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虚实价值观三原则」:“①以实击虚;②敌人有实有虚,我也有实有虚,我怎么想办法把我的虚藏起来,让我的实来面对敌人的虚?或者我能找到敌人的虚,通过调动敌人让敌人虚;③我怎么能够做实呢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虚来换。通过把我一些地方放弃,让他虚,然后把资源调到实的地方来加强,让加强的地方得以实。”
不可胜的本质是,我有做实的部分,而且做的特别实,实到不可被取代。无论经济环境怎么样,总有我的一口饭吃。这也是华杉老师在后面讲道的:「不死就行」和『不可撼动』。
做实是一种选择,有选择的前提是先放弃,只有先放弃,才能把资源空出来,然后再汇聚到一处,具备「做实」的客观条件。
《华与华方法》:“企业经营的产品可能是一样,但是经营活动的组合却可能完全不同。”
同行的假设是基于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类似的;不存在同行的原因是:每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组合完全不同,以及背后所对应的成本结构也不同。即使生产的是类似的产品,但因为经营活动的不同、成本结构的不同,在市场上各有各的活法。企业会不会死掉跟竞争对手无关,而是跟企业自身是否有乱动作有关。
对于企业经营来说,重要的不是别人在怎么活,我去模仿和跟随,而是我要怎么活?一是:我要怎么解决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不死就行」的活法具体的经营动作有哪些?
我觉得战略很简单,就是企业家的选择,选择不做什么和要做什么。剩下的一切,都是「行动」。通过具体的经营活动把要做的事情一一落实,交给时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华杉老师讲道:“在当下这个不那么乐观的环境中,大家觉得我们公司过得怎么样?我自己想了4个字,叫做稳稳当当。我原来讲我们要做的,一是不死就行,二是不可撼动。
「不死就行」,是保持战略自由,不要因为弓拉得太满,最后搞到身不由己;「不可撼动」,是说不追求发展速度而规模,而是追求高质量,也就是说,哪怕我做得很小,但是我的市场别人撼动不了。我们今天的现状,都是因为我们昨天做的事,而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又在决定我们的明天。我说2024年稳稳当当,并不是说我们2024年付出了多么艰苦的努力,本质上它是我们过去22年做的事,自然而然出现的一个结果。”
接触华与华方法,我才逐渐地体会到「消极智慧」里的智慧。
『不死就行』的目的是保持战略自由,这里的关键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自己要划定自己的主场,在自己的战场中去耕耘,不被外界裹挟;同时在耕耘的过程中,不要极限地做事,而要匀速,这样才能确保不忽上忽上,而是年轮式地成长。
「不可撼动」给我的启发是,要关注发展的质量,而非速度和规模。我反思自己在对自我成长上也会情不自禁地追求速度和规模。
今天的现状不止是今年的成果,而是过去做的所有事情的综合结果。今天所做的事情、埋下的伏笔,又决定了未来。这给我的启发是,当我追问自己当下的成果的时候,我最应该反思的不是当下,而是对过去的反思。当下的现状跟过去有关,当下的付出又是在为未来做铺垫。
华杉老师讲道:“到了不能实现的时候,我们也要给这个问题,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那怎么解决呢?就是五个字——无可无不可,无所谓,我们本来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是夺取胜利,而是保持不败,幸福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减少痛苦,这是我们华与华消极的智慧。”
这里给我的启发是,敢想,也要接受结果,这样才能保证动作不变形,按原则做事。做企业重要的底线是「不死就行」,也就是不败。不能为了追求“胜利”、“成功”、“规模”去做一时的豪赌。
华杉老师讲道:“从企业的经营来说呢,我常讲的都是“安全第一,不求胜,求不败,不求最好,而求最不坏”,这是我们的心态。因为我看到太多爆雷的企业,都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在扩张,最后都是以崩溃来结束。英雄最大的幸运,就是像阿喀琉斯一样早点死,否则最后就会面临着失败。”
我在这里对「安全第一」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不求胜,不求最好,求不败和最不坏。我们要做一生不败、修道保法、不为人知的善战者,而非英雄。
华杉老师讲道:“德鲁克也说:“人们往往高估了一年所能取得的成绩,而大大低估了三十年、五十年所能取得的成绩。”那你作为个人,或者说我们作为企业,有没有想过我们40年所能取得的成绩?我其实一直都是以这样的时间长度,来思考和规划华与华的,而不是每一年都是由欲望驱使,把指标定得高高的。”
关于三十年、五十年的成绩,我觉得最大的门槛是:三五十年,日复一日,持续不断地保持前进的动作。
我又回想起,人做计划的单位通常是一年,但以「年」为单位做计划是农业生产的思维。投资的金额是基于预期的。
我们当下很难想象,40年、50年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当把时间长度拉长之后,当下的得失就变小了。
华杉老师讲道:“所有的增长都是投资拉动,如果一旦没有了投资,就像你工作不努力一样,一旦你停了投资,你一定就不行了。”
我的体会是,一旦开始投资就不要停下来,遵循吃药三原则“药不能停,药不能换,药量不能减”,停下来吃老本就会越做越萎缩。持续投资的好处是:成本会越做越低。
华杉老师讲道:“当我们讨论美的时候,我们就讲到底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很重要,有时候你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美?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说的:“美就是合目的性,事物的目的就是美,就是至善。”什么叫合目的性?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第一性概念,就是目的性的概念,实现了目的就是至善,就是美。这是康德的原话。为什么达到目的就是至善呢?这叫止于至善。那为什么那些人会说华与华设计的不美呢?你把它翻译一下,他们就是在说:“你们那还叫设计?你们画蛇都不添足。”想一想,他们是不是就在说我们没有画蛇添足啊?”
我在这里才明白,华板在周一例会上点评项目时,说我们画蛇添足的深意。
画蛇添足的反面是止于至善,这是我们做方案要追求的状态,不多不少刚刚好。
我们之所以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本质原因是:我们对课题的目的性认识和把握不准确。做的事情没有合乎目的性,而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的画蛇添足。
华杉老师讲道:“华与华=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广告公司+管理咨询公司。华与华的特点我觉得可以用12个字来说:体系完备+创意到位+执行兜底。首先我们是不断地在完备我们的体系,这点10年后还会显现得更加明显。第二是创意到位,创意到位就是一出招就能解决问题。所有跟我们合作过的公司,我们做的东西还是留下了,这是因为我们东西是到位的。”
我在这里明白「创意到位」的感觉是:短期看是一出招就能解决问题;长期看是我们做的东西客户会一直用下去。
我在这里对华与华能做什么以及华与华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服务于经营使命:让企业少走弯路。
华楠『如何追求极致?』
华楠老师讲道:“极致,它可不是你热血上头,突然来那么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极其持续的状态,它只属于一辈子都在追求极致的人。不是说这段时间极致,过段时间又松懈了;也不是在这件事上极致,在那件事上就马马虎虎,这都不可能。极致是一种根本的生命状态,任何时候、一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极致。”
在我的生命里,我真实地体会过追求极致的人,他们追求极致的程度对我有深深地影响。在一个行业有杰出成绩的人,这样的大师们都是追求极致的人,不然他们做不出斐然的成绩。
在工作圈子里,我发现我身边几乎不存在追求极致的人,不存在并不是没有,而是我个人的问题,我还没有进入追求极致的人的圈子。曾经有段时间,我会反思,自己这种状态是完美主义吗?还是一种强迫症?还是在吹毛求疵?我该坚守自己的特质,还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完成就好。
完成的量是有限的,极致的量是无上限的,它唯一的上线是自己的投入,自己有多少时间、空间、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在这件事上。
同时,相比大师们的极致,我的行动谈不上极致,只能说我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现在我才明白,追求极致是一种生命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纯粹的人身上才会有,这就像是对性格特质的打赏一样。
为什么?
因为,纯粹的人是简单的、聚焦的。常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是三分钟热度的,是需要平衡多方面的。本质还是对欲望的管理,当我需要平衡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恋爱时间等的时候,就注定无法极致。
极致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目标。只有一直追求极致的人,才能接近极致的临界点。
华楠老师讲道:“追求极致具体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分几步走,具体几步我也不确定。一、不是明确目标,是明确界定目标。要把目标可实现、可验证地说出来。很多人说要做创意,可连创意到底是什么都不清楚,就说要做个大创意,这怎么能做得出来呢?「创意」是用于媒介沟通和大众传播的符号系统。有了这个界定,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创意用于媒介沟通,创意也需要有激发沟通、传递价值、烘托情绪、下达购买指令、提供超级证据这些零部件。明确了这些,我们每次努力就有了方向,就能朝着极致去努力。有了清晰的目标,就算判断做了,也能积累经验。”
极致是一种行动状态、生命状态、做事的态度。
在做事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地界定要做的那个件事的目标,这其实也是华杉老师说的第一性的概念,首先要对事物建立目的性和必然性的认识,认识事物存在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其次是行动层面的,如何必然实现事物存在的目的。
我们这个行业的成就感来自「大创意」,我们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创意。
在做创意的时候,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创意?接着是如何生产出创意?
「创意」是用于媒介沟通和大众传播的符号系统。如何生产出创意?要像生产汽车一样,先生产零部件,然后对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什么零部件?比如,激发沟通的符号、传递价值的符号、烘托情绪的符号、下达购买指令的符号、提供超级证据的符号等等。
生产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之后,执行的时候,才不像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华楠老师讲道:“所有的质变都来源于量变,没有平白无故的质变。堆量之后就会有迭代的计划,堆的量够多,就一定能走到正确的方向上。堆量就是要持续地、永远地堆。我相信有人比我聪明、有人运气比我好,但我不太信有人比我敢投入。堆量也有技巧,就像守株待兔,坚定地在一个地方堆量。”
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之后,执行的时候,极致的表现是「堆量」,堆量的技巧是在一个地方堆,专注在一个地方才能形成积累,量变才有可能质变。
华楠老师讲道:“我们要求极致打磨,但不允许打磨两套方案。因为时间有限,比如只有三天时间,打磨两个方案还不如把力气都用在打磨一个方案上,这样打磨量就多出了一倍。我一直认为,创意只有标准创意,没有所谓大到天上去的创意,把标准创意打磨到极致,就能发挥超级创意的效果。所以,我们小心翼翼地缩小打磨范围,不断逼向极致。”
这里给我的启发是,生产的过程要不断地缩小打磨范围,只能打磨一个方案,才能专注地打磨,才有可能生产出超级创意。
也就是说,选择一个标准创意,极致打磨才有可能成为超级创意。
华楠老师讲道:“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尝会忘记目标,还会搞错目标。有时候觉得已经做到90%了,突然发现方向错了,我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打磨的过程中发现方向错了有两个原因:①做着做着忘记了目标;②在界定目标的时候,判断错了。
华楠老师讲道:“方向错了,就修正目标,继续堆量,因为堆的所有量都不会白堆,只有持续堆量,最后练就的本事才会真正长在自己身上。只有坚持朝一个方向堆量,手艺才会不断积累,越来越有用。”
犯错没关系,犯错是正常的。堆量是给自己堆的,堆的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