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物质生活上,纵观王维的63年生命并没有像杜甫那么艰苦,但其在精神上的落差感是杜甫无可比拟的。我想这就是他后来皈依佛门的主要原因。
青年时期,恰逢伯乐,王维的艺术才华以及诗歌都得到了赏识,加上他绝妙的文笔,23岁那年他金榜题名,世俗意义上可谓是刚出仕途就达到了人生巅峰。当时陪伴在皇帝身边的王维,并不知朝廷中的勾心斗角与人间百姓的疾苦。
在这人生巅峰之上,人生中等待他到来了却是无限的深渊——一次次的落魄与流亡,是神在朝廷中被各种小人的排挤,是信念中最强大的朝廷的倒塌,是后来终于朝廷却不被信任。这从巅峰直接跌入谷底的人生,使得王维对佛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空。
显然一开始的王维不曾如此,他写过田园诗歌中的美好风光,边塞诗中的远大梦想,但这终究没能逃过现实对他的一次次打击,于是他肯定想皈依竹林之间,与诗友畅谈往事;但其实,就算是这种,我们现在来看最为基础的无须外在条件的追求,放在当时的王维身上,在幼师也是一种妄想——被安禄山囚禁于洛阳,后来又被肃宗流放,他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人身上的自由。就算后来有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却再一次被儿时的梦想所驱使,选择去当那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只为能留在皇帝身边。
这无意促使王维逐渐开始对佛教的空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被伤到绝望,却依然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爱这个世界,以及还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己。
所以王维之所以是诗佛,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风不断的更偏向与佛教,更重要的是,这是他在面对无情的世界所做出的一种选择——即无喜无悲,对世界的无常逐渐看淡。
不妨设想,如果青年时没有状元及第,成为那颗有趣的灵魂,是否会与杜甫更像一些?他们都在社会的洗练中,寻找着一种解脱的方式,所以在心境上,我们能否说王维比杜甫更加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