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和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中国卒中报告2020》显示,仅2019年中国新发卒中人数为394万,卒中死亡人数为219万。
普通民众缺乏卒中疾病知识,无法正确识别并及时送医,是卒中救治不足的重要原因。一旦错过“黄金时间窗”治疗时间,接近半数的患者可能会因就诊不及时而残疾甚至死亡。由此可见,加大卒中疾病知识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卒中防控认知率,是卒中防控的关键之举。
此外,《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21年)》结果显示,我国65~69岁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超过五成,70~79岁的老年人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超三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卒中等急慢性老年疾病的健康教育急需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和健康管理工具。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有关文件要求,适应健康科普传播发展趋势,健康报社携手各方,重磅推出“健康中国 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项目。项目由健康报社主办,中国卒中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将通过信息化、智能化传播模式,进一步提高公众卒中防控知晓率,降低卒中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4月1日上午,健康报社与勃林格殷格翰在京举行了项目资助签约仪式。勃林格殷格翰成为该项目2023年度的唯一公益支持方。健康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邓海华与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负责人费子芙出席了签约仪式。
项目资助签约仪式现场
4月1日下午,“健康中国 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项目专家论证会顺利举办。
论证会上,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毛群安司长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赋予新的使命任务,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构建健康科普新风尚不仅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共建共享,还需要探索新途径、新手段,发挥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的传播优势,让科普知识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走进千家万户。
邓海华社长表示,“健康中国 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是构建数字化健康科普传播新格局、打造健康教育新标杆的公益项目,也是健康报社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使命担当,协同各方,全面推进公众健康教育、科普传播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布局。项目还将组建专家顾问团队,聚合一批在卒中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高度的疾病管理视野、丰富的诊疗和康复实践经验的“超级大脑”,让专家的“金点子”变成健康传播的“金钥匙”,推动卒中科普内容产出更精准、更规范。
会上,多位临床、康复及传播学专家还就项目工作方案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认为,从临床上看,目前能够在“黄金时间窗”到达医院接受有效治疗的卒中患者仅占全部卒中患者的30%。如何提高民众卒中防控知晓率,切实提高卒中早期治疗率,是各方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项目立足当前卒中健康传播痛点和难点,给出解决方案,意义重大。同时,建议项目可分阶段推进,突出各个阶段的侧重点,覆盖与卒中防控相关的民众、患者、患者家属、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治疗师、护理人员等人群。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张通教授表示,卒中健康传播难在如何让大众愿意看、愿意记、愿意行动。优秀的科普传播应符合大众的喜好,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健康中国 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项目将通过一系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普知识,关爱卒中家庭,并覆盖卒中预防、急救、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非常有意义。
传播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张迪教授表示,从传播学角度看,健康科普传播同样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传播布局。作为一项重要举措,项目将推出《卒中科普宣传大纲》,引领和指导卒中健康科普内容的设计与打造。在大纲后续修订的过程中,建议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一步细分出卒中防控具体环节,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
据了解,“健康中国 卒中防控家庭关爱行动”项目将探索以家庭为卒中防控单元,打造国内首个卒中家庭关爱科普教育平台,并上线国内首个卒中科普虚拟人物形象,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社交等多元化的场景进行卒中健康科普,进一步提高卒中防控知识传播效力。同时,该项目还将发布《卒中科普宣传大纲》和数字化健康科普传播相关洞察报告。
文:夏海波 袁子艺
审核:李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