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是一个拥有1300多万职业人群的城市,不断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都对这座城市的职业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海市职业卫生从业者也在努力将职业病危害监测网络织得更密、布得更广,提升劳动者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织密监测网
7—8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科科长蒋元强和他的同事最忙碌的时候。这个时段,是明确年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任务的时候,也是化学毒物挥发浓度处于最高的时段。蒋元强和同事一般4个人组成一队,扛着10多件大大小小的检测仪器到选定的企业开展本年度的监测工作。
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6大类459种,相关监测工作是防治职业病的重要抓手。
2009年,上海市已开启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主动监测工作。
一支覆盖市—区—社区的监测队伍,为上海市织起一张精密的职业病危害监测网络。上海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科科长尹艳告诉记者,市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制订方案并组织实施。每年根据国家要求和上海市产业特点,从上海市职业卫生档案库里对存在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企业进行科学抽样,并将监测任务派发到各区,由区疾控中心将监测名单提供给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业卫生人员对名单内企业进行上门调查排摸,进一步复核抽样企业是否符合方案要求,最后由区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人员完成现场监测工作。
2021年,上海市结合产业布局特点,推进健康园区建设,要求园区配备职业健康相关工作人员,这也意味着上海市逐步形成市—区—社区—健康园区的四级监测网络。
在监测之前,蒋元强与同事会提前到企业现场探查一番,根据企业生产情况,确定采样方式、采样点等,再制订详细的监测方案。
“有的企业凌晨生产,有的企业晚上开工,要提前沟通好时间,以免跑空。”蒋元强告诉记者,现场监测一般分为定点采样与个体采样,定点采样即使用监测仪器对选取的重点场所进行记录采样;而个体采样则需要选定接触危害因素的工人,通过监测设备对其上班至下班整个流程进行连续监测。整个流程下来一般需要一整天。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频率一般为一年一次,难以反映全年度的真实情况,也不能予以实时反馈。而在线智能化监测设备为实时监测提供了新的武器。“截至目前,上海市在9个非中心城区部署了在线监测设备,覆盖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冶金等13个行业。”尹艳介绍,上海市自2021年起试点开展工作场所粉尘、毒物、噪声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时在线监测,并且建立“健康危害因素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收集、分析在线监测数据和及时预警、反馈。
“通过3年试点推广,已经将其转为常规项目,并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将传统监测结果与在线监测结果作对比,以验证新手段的科学性。”尹艳说。
“探”得更广
近年来,我国围绕矿山、冶金、建材等19个重点行业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市在相关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每年新发职业病在100例左右。随着上海市产业集群的变迁及工作相关新发疾病的增多,上海市也将职业健康监测的关注范围放得更宽、更广。
长工时、过劳等导致的肌肉骨骼损伤问题,职业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诸如此类的工作相关疾病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自2018年起,上海市开始对造船、汽车、电子等行业展开工作相关疾病的监测工作。
“以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为例,主要依靠两类问卷来进行监测。”尹艳介绍,一类是由劳动者根据个人主观感受及实际工作情况填写的肌肉骨骼疾患问卷,另一类则是由专业人员根据现场录制的劳动者作业活动视频完成的工效学因素接触风险识别和评估表。通过监测,不仅可以了解重点行业职业人群肌肉骨骼疾患的流行特征,还可以识别岗位中的不良工效学风险因素,如作业中持续不良工作姿势、负荷过重、频率过高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指导。从2023年开始,上海市将在全市16个区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其纳入第六轮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目前,上海市已形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然而,新兴产业的崛起必然会有一个庞大的职业人群,他们的健康也需要重点关注。《上海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年)》明确,要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职业健康监测工作。不仅如此,上海市2023年将以建筑行业为切入点,展开对职业伤害的重点监测。
预警更及时
在对一家企业完成现场监测后,蒋元强从现场带回的调查问卷、核查资料,加之生成的监测结果报告等各类资料,是他们为企业发出预警的重要凭据。
“监测工作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份报告,还要通过对报告进行详细分析,找到风险点,对企业进行早期干预,形成完整的闭环。”从事职业病危害监测工作近20年的蒋元强感慨,根据2020年调查结果,松江区目前有5万多人处于接害岗位,他们背后就是5万多个家庭,要将职业病防治关口前移,守好劳动者职业健康的重要防线。
“职业卫生领域拥有海量数据,如果得到科学利用,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尹艳表示,这些数据主要有4种来源:从上世纪80年代就自主建立起的覆盖所有生产型企业的职业卫生档案,国家要求企业填报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信息,医疗机构上报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对各种数据的比对,可以起到提前介入干预的效果。
“比如,我们通过比对职业病报告和职业健康检查数据发现,上海市某公司一位劳动者在2019年已被确诊为尘肺病,但2020年的职业健康检查数据显示,该劳动者仍在原岗位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此时,就需要督促企业将该员工及时调离原接害岗位,避免其病情加重。”尹艳介绍。
如何更高效、科学地利用海量数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个数据系统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如果能够打通系统间的堵点,实现智能化交互与分析,将会节省很大的人力成本,也能使干预措施更加前置。”尹艳表示,上海市将于“十四五”期间建立市级职业健康监测大数据风险评估中心,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也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和有效预测预警,助力实施同步决策管理。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编辑:杨真宇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