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各省级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协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总结第一批试点单位经验和成效基础上,推荐有代表性、有工作积极性、有改革创新性、有试点条件的县(区、市)做为第二批试点单位。 推动试点地区围绕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
文件要求,通过在全国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推动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县域统筹、资源配置作用,促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积极培育旅游名县,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为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扎实有效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就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进行如下探讨。
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发展现状:
2022年,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提出《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又在全国范畴内通过各省组织申报,确定了首批63县(市、区)做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在试点单位的带动下,这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文化资源得到挖掘与利用。许多乡村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如民俗、手工艺、历史遗迹等,并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旅游项目。比如一些古村落通过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依托羚羊寿渠引黄古灌区黄河水车遗址等特色文旅资源,创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和业态。
2、特色文化产业逐渐兴起。部分地区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发展了特色文化产业,如特色手工艺品制作、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例如,某些乡村的竹编、木雕、非遗等手工艺品,通过产业化发展,不仅传承了技艺,还增加了村民收入。
3、农文旅融合趋势明显。全国及省级重点旅游村镇重视将农业、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各地打造了众多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如民俗文化村、农业观光园等。农业农村部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相继推出四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及景点,文化和旅游部每年都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开展“游购乡村”、2024“乡村创意生活季”系列活动系列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及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琼海市借助“博鳌效应”,打造环绕论坛会址、环绕沙美内海、环绕龙潭岭等3个美丽乡村集群环带,注重保留乡愁风貌和古朴韵味,修旧如旧保护古村古宅古迹,南强村、沙美村等“美丽乡村会客厅”扮靓“田园外交”,留客蔡家宅、排港古渔村等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4、人才回流与培养初见成效。一些地方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吸引,鼓励文化人才回流乡村,同时也注重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5、文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场所。
6、乡村旅游度假成为入境游热点。 今年暑期 ,免签新政催生入境游热潮,进一步激发海外游客扎堆打卡中国,我国入境游呈现增长态势,伴随我国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县域乡村游等低线目的地受到海外游客喜爱。暑期县域市场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大涨102%,高于整体大盘。大理、义乌、延吉、九寨沟、桐乡是海外游客喜爱的县域游目的地,来自韩国、日本、缅甸、新加坡、泰国的海外游客更喜欢中国小县城。
二、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是新生事物,加之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对农村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停留在表面,未充分展现其深厚内涵,导致村庄缺少历史文化底蕴。二是部分地区产业融合程度不高。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挥田园价值,多数乡村和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户不重视对本地乡土风俗、民间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三是个别村镇发展规划滞后。村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对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考虑不足,缺少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的整体性、长远性规划布局。四是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一些乡村虽然建设了文化设施,但缺乏科学管理,利用率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需加强。 一些地方彩礼金额过高、人情往来负担过重,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社会风气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另外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制约了农文旅融合发展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强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一围绕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组织专业人员对乡村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整理成档案资料,充分展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与现代科技文化有机结合,将其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二要建立健全农村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机制,通过师徒传承、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优秀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三要保护好乡村的古建筑、古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进行合理的修缮和维护。
2、要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要加强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以文化为引领,开发多元化的融合产品和服务。要以创建乡村旅游度假区为载体,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模式,打造集农耕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要鼓励乡村企业与文化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共同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新产品和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要引导村民参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经营能力,让他们在产业融合中受益。
3、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要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在规划中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合理布局文化设施和旅游项目,避免盲目开发和破坏乡村原有风貌。加强规划的执行和监督,确保规划的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
4、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加强对乡村文化设施的管理,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要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兴趣,优化文化设施的功能布局,定期更新设施和活动内容,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等,提升文化设施的数字化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文化服务。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将其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挖掘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如孝道、诚信、勤劳等,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和评选表彰,营造良好的乡风民俗。加强对文明乡风典型的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6、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建设,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投资、捐赠、合作等方式,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等,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资金保障。
7、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运营师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回流乡村,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如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定向培养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制定选聘“乡村旅游特派员”等机制,引入专业人才,指导农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