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月满中秋 两岸共赏
2022-09-10 10:06  浏览:231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传统

节日



月满中秋 / 京台共赏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中秋 / 节日起源

ZHONG QIU / JIE RI QI YUAN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两岸之间,这些既定的节日习俗究竟有哪些异同呢?





同 /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特色 / 吃芋头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是台湾人耳熟能详的节令食谚,这时节的芋头、芋尾一样浓香酥松。闽台民众对芋头有着特殊感情,“芋”在闽南话中和“路”、“护”谐音,方言谚语中有“食米粉芋,有好头路(工作出路)”的说法。此外,芋头往往是一颗“芋母”就能种出一窝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孙”,谐方言音“护子护孙”,因此,中秋团圆时吃芋,还有着庇佑子孙、人丁兴旺大团圆的美好寓意。



时代新元素 / 中秋烤肉

台湾中秋有三宝,月饼、柚子、烤肉不能少。每年中秋节前后,台湾各地都会弥漫一股烤肉香,家家户户搬出小板凳,或在社区广场或空地上摆起烤肉架,当街“夜烤”。除了最简单的吐司夹烤猪肉片外,还有鸡腿、鸡翅、鸡肉串以及虾、蛤蜊等各种海鲜。

中秋节盛行烤肉的由来,据说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有一个“万家香”酱油品牌广告词是“一家烤肉万家香”,这句广告词成功地促进了销售量。之后对手品牌“金兰酱油”也推出“金兰烤肉酱”的电视广告。此前,台湾人烤肉通常是自己拿酱油和沙茶酱混合,拿着毛刷沾酱涂在肉上。金兰烤肉酱面市还随罐附一支小毛刷,方便直接涂肉。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中秋烤肉逐渐演绎为食俗。





同 / 赏月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同 / 猜灯谜

中秋节期间,尤适开展室外活动。台湾民间盛行在寺庙前举行社戏和猜谜,中秋谜会比新春谜会更为热闹。

台湾灯谜比较通俗,中秋谜会猜谜形式与闽南的击鼓悬猜、悬挂灯猜头(主谜)征射相仿,猜谜时要先念谜文后报谜底,猜中谜底响鼓三声,然后取谜笺连同奖品送与猜中者,若猜不中但离题不远则击鼓边,勉励猜射者再思考。可见海峡两岸习相似,谜相通。



特色 / 祭拜“土地公”

在台湾农村,过中秋节要办牲礼、果品祭拜“土地公”,在所耕作的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所谓“拐杖”是竹子夹上土地公金(纸钱之类)。台湾农民俗信土地公是他们的守护神,主要为求农作物丰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找上深入民间的土地公,祈求丰收,生意繁荣,就连治病、升官、转职也找土地公“帮忙”。于是,台湾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庙,并有“田头田尾土地公”的习惯说法。





同 / “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一种泥彩塑工艺品,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原为中秋节期间的节令风物,产生于明朝晚期,已有至少38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老北京的小朋友亲切地叫中秋节作“兔儿爷节”。

每值中秋,台湾街市上也都会贩卖专供儿童祭月用的“兔儿爷”。



特色 / 博饼

中秋博饼,是一种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的大众娱乐活动。相传,是郑成功屯兵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命部将洪旭发明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和台湾金门等地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每到中秋,闽南沿海地区家家户户都可听到骰子的声音。



特色 / 拜月娘

闽南话中,月亮被称为“月娘”或“月娘妈”。每逢中秋,闽台地区民众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摆上月饼、水果等,祈求阖家平安。在台湾,祭月的活动男士可以参加,但拜月的活动男士就不能参加了,“拜月”就成了女性的专利。


海上生明月,两岸共此时

每逢中秋

“倍思亲”的浓浓亲情

飘溢海峡两岸

文化的传承证明了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基因

一轮明月 一腔情感 一缕思绪

演绎着醇朴的风情

无论温馨团圆,还是羁泊异乡

两岸同胞情感里

总有一轮明月升起,悬浮在心的海洋

你的家乡还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欢迎留言~

最后

祝两岸同胞阖家团圆!


来源 | 环球时报、华夏经纬网、北京日报等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发布人:c5a0****    IP:120.244.11.***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