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侯瑞鹤
最近,“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两个话题在网络上火了。
“没苦硬吃”指的是老一辈在当下生活富足的条件下,主打一个没苦找苦吃,比如有空调不用,有好吃的不吃,衣服也要捡旧的穿。他们不仅没享到福,甚至还因此花大钱治病。
然而,更多的年轻人却秉持着“多吃一口花不了多少,既然用了就要用好的”这样的理念生活,被戏称为“没福硬享”。
如此不同 又如此相同
如何从心理上理解代际之间的这种差异呢?表面上看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其实都是内心深处需求的直接体现。
俗话说“人心难测”,指的是人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有时,我们甚至会无法理解身边亲人的一个举动。然而,我们又可能通过一本书体验到穿越历史,跨越年龄、性别、种族的彼此相通。
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要理解表面上纷繁不同的“人心”,需要先弄清楚背后共同的“人心”。
当我们只看到那些外部差异时,其实就只看到了部分的人,而不是完整的人。
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年轻一代的“没福硬享”,都只是浮在生活表层的部分,是表面的“人心”。表面的“人心”是在服务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即心理营养。
追求心理营养的不同方式
植物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人类需要满足心理营养才可能呈现出生命活力。
大树的根会朝向水源扎,山间的小草从石缝处歪歪扭扭地长出来,都是为了获取阳光和雨露。人类要活下来,除了满足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爱、认可、理解、尊重、亲密、安全、意义、价值、自由、乐趣等心理营养。
当深层需要被满足时,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力量,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需要未被满足时,我们可能会感觉到无聊、烦躁,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甚至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疾病。
“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均是各自满足心理营养的不同表达方式,背后想要的无外乎安全、认可、价值、爱、意义等,只不过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同样是为了满足价值感或认可的需要,老一辈可能在吃苦中获得,年轻人则可能从享受中获得。一句话,老一辈可能在花钱享受时难受,而年轻一代花钱享受时却很开心。
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可能源自其早年经历的物质短缺和匮乏,与此相匹配的信念是勤俭持家、先苦后甜等。当践行这些信念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安全、有价值。相应地,吃苦就变成一个可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符号和象征,而浪费和享受则成为不好的体验与表现。
年轻一代的“没福硬享”,可能源自物质相对富足、没有感受过饥饿的生活经历。此外,年轻一代的家庭结构也经历了变迁。在传统家庭结构中,老年人地位高、权力大,好东西优先老年人享用。而在现代家庭结构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吃穿用度会优先考虑孩子。孩子容易获得一种“我很重要、享受生活是自然的、爱自己”的信念。
因此,即使被老一辈认为“没福硬享”,年轻人感受到的或许也是意义、价值、爱等需要的满足。
都是个人选择 无所谓对错
理解了人们内心共同的需要后,我们就会加深对彼此的理解,更能在心理上接纳彼此的不同。
●把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分开。
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就如同饱腹的需要不等于吃馒头一样。如果我们把满足需要的方式当成满足需要本身,就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没苦硬吃”或“没福硬享”现象。
●知道了深层需要,可以拓展更多满足需要的方式。
老一辈可以试着告诉自己:“现在物质丰富了,我不再需要通过吃苦来让自己感觉到安全,我允许自己享受当下富足的生活,而不需要再感到愧疚了。”
年轻一代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试着用更多元的方式来爱自己。
●能够有意识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所谓对错。
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坚持“没苦硬吃”或“没福硬享”,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学会去承担由此带来的结果就好。
当然,我们也要试着去尊重对方满足需要的方式,因为这是他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习惯性表达。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侯瑞鹤
策划:余运西
编辑:李君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NUJNM5F】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