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苏轼的绘画观
2025-01-27 06:52  浏览:46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苏轼不仅是大文豪,他还是书法家、画家,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对后世,尤其是宋代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法方面。




寒食帖

他在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作是天下第三行书。

文中书法结体偏扁,让人联想起黄庭间笑称苏轼的字像:“石压蛤蟆”。

在绘画理论方面。

苏轼将儒学与佛教的空寂与道家的静虚相融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士人画”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文人画”。)

他认为,士人画不应过于追求“形似”,而是以“画意”为主,“得意于象外”。

也就是说,文人画要有画外之意,要能表达文人的内心,它是文人用来遣意抒情的工具。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

在绘画实践方面。

苏轼曾跟随文同学习画墨竹。书中记载,他称自己“善画枯木竹石”。

时至今日,苏轼存世的绘画作品已经很难见到了。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被认为是苏轼的真迹。

此画为绢本墨笔画,纵28cm,横105.6cm。




潇湘竹石图

画中近处有疏竹顽石,江水对面,隐隐可见烟雾中的丛树。




画作局部

当我们把画作的任意一个局部放大来看的时候,会发现苏轼在笔墨上较为简率,逸笔草草,也没有达到专业画家的水平。

但整个画面看起来 ,还是很有意境的。

这幅画体现出了苏轼主张的“萧散简远、平淡天真”的绘画美学思想。


苏轼的绘画思想在元代以后一直盛行至今。

发布人:7889****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