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深化医改的各项工作蹄疾步稳往前推进。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发布,把同质化作为一级监测指标,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质量。此举有助于医共体内成员单位从“物理反应”进一步走向“化学反应”,推动实现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和相关工作更为紧密地融合,凸显了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的重要性。
当前,卫生健康工作仍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其表现之一就是各层级医疗机构在能力与质量上存在差别,进而影响患者就医选择。同质化是一把打开县域医疗融合大门的钥匙,可以让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推进同质化,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工作。
宏观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各地已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三个层面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推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老百姓身边。通过多层次建设,我国医疗资源在东、中、西部之间分布更加均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跃升,纵向层级差距和横向区域差距显著缩小。
微观上,质量和安全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生命线,也是同质化的合格线。实现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不同岗位医务人员的“同质输出”“相互认可”,还需要持续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
守正的工作包括人才规范化培养、设施设备按要求配备、管理和服务流程遵循统一的路径等。整体而言,小到病历书写、大到开刀手术,凡是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工作都会涉及同质化,“书同文、车同轨”都将有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认识疾病、给出一致的判断。比如,各地、各机构正在大力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确保各实验室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质控标准下进行操作,使检验结果更准确、更可靠。这项工作很基础,却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能够推广的必要条件。
创新的工作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应当看到,在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机构分布、人员编制、能力水平一般难以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变化。确保患者获得同质化服务,就需要以整体性思维、连续性服务、互补性协同来解题。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远程会诊、科室结对帮扶等实践,提供了解决办法。与之相关,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员绩效考核分配调整、数智赋能等工作,也将促进团队形成合力,进一步夯实实现同质化的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2171个县(区)开展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全面推开。随着各地工作深入推进,实现医共体内部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促进医共体与医共体、医共体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同质化,将迎来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的成效。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文:刘也良(媒体人)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20KUMKB】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