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题材电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领域、提倡工业题材电影创作的艺术创新
张弛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工业题材”的电影创作,是我们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特色产品,是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创作”艺术系列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创作领域。
因为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工业题材”的电影创作是以塑造国家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形象为中心,以描写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进程为基础内容的文艺创作。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工业化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工业题材”电影在电影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从《桥》开始,在建国之初十七年如《炉火正红》、《青年鲁班》、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如《乔厂长上任记》、《铁人》,我们电影界创作了一系列比较成功的工业题材电影作品,塑造了一批工人阶级的新人形象,在广大观众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甚至在“文革”十年,电影界也创作了《创业》这样的优秀影片,成为文艺界反对“四人帮”主观唯心主义反动文艺路线的代表作,在我们“工业题材”的电影长廊中留下了光辉一页。
回顾最近几年的全国电影创作,我感到:“工业题材”在整个电影创作领域,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回顾最近几年的电影创作,几乎看不到有什么“工业题材”的作品,至少没有什么可以给人留下印象的比较成功的“工业题材”电影创作。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现象。
最近几年可以说是整个电影事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2021“建党百年”前后,我们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建党题材的电影创作上取得十分重要的成绩;
在战争题材方面,以回忆抗美援朝、打击美国侵略者为中心,我们拍摄了几部战争大片,无论在思想导向、艺术创新、市场价值上都意义非凡;
在“农村农业”题材上,围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一社会热点内容,电影界创作了一大批农村、农业题材作品,塑造了许多农村“第一书记”、脱贫致富带头人形象,成绩斐然;
此外,在爱情、奇幻、功夫、侦破、喜剧等题材和类型片、商业片领域,集中了我们大量的创作资源,电影创作也有长足的进步。唯独是“工业题材”电影,这几年来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坦率地讲,成绩寥寥。
这两年我个人印象只看过两部“工业题材”电影,一部《打工老板》(写新时代的劳资矛盾)、一部《大路朝天》(写高速公路建设)。也都是几年前的作品,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第一个任务,是要呼喚“工业题材”!
呼唤、提倡“工业题材”电影创作,有几个问题要引起重视:
1,强调“工业题材”电影创作在今天的意义,注意电影创作题材的“生态平衡”;
2,在电影创作中反对“票房至上”的商业化倾向,为“工业题材”创作开辟道路;
3,提倡“工业题材”电影创作的艺术创新,组织创作人员深入采风,熟悉今天的工业题材,创作有生活气息、有艺术新意、有深刻思想的“工业题材”影片。
类型与内容,是讲好电影故事的核心
曹頲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院长、教授,青年电影制片厂常务副厂长
电影发展至今,诞生了很多种类型,爱情、歌舞、黑色幽默等等,都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的集合。但更多的人愿意将类型细化为题材,表现为各个元素随意组接在一起之后,建构出诸多题材,比如日益流行的各类职场题材,因为职业的差异性,使得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征,而这些题材的集合,实际上就是类型建构的基础。
类型建构离不开内容呈现的聚类化程度,我将这种聚类理解为主要的两种方式:一个是实时呈现,一个是价值输出。所谓实时呈现,指的是找一个故事,然后通过几部分元素的重构,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其实最终想输出给观众的是情感层面和思想层面的影响力。无论是工业题材、军事题材、医疗题材,还是各类题材组成的各类类型,最终打动观众的依然是那个故事、那个人、那段经历。就像题材与钢铁的关系,核心不只是老工业区,而是在这里发生的事件,尤其是能够引发记忆的事件,这是故事建构的关键。
我们去拍电影的时候,很多创作思路都是从个人记忆开始,把碎片化的东西呈现出来,逐渐发展成为集体记忆。当它能够足够庞大到覆盖所有族群的时候,它可能成为一个文化记忆,最终再回到身份认同和文化发展。这一定是高于题材的表达,关乎内容,关乎类型,更为抽象和艺术化,这就是讲述电影故事的内核。
工业题材影视作品大有可为
范小青|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系副主任
当提到工业电影,我首先就自己有点转不过弯儿了。好像在除了小时候看过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街上流行红裙子》《快乐的单身汉》之外,近年来除了《超级工程》《大国重器》之外,好像没听说过什么工业电影,所以我就做了一下工业电影的文献考古,发现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工业题材的电影居然拍了有640多部。改革开放之后,又拍了很多以工程师为主角的工业题材电影。
做完考古之后,我开始做展望,我想如何把工业题材电影包装成我们所有的普通观众或者是专业观众或者专业学子都能接触到的一个范畴,所以我想了以下的几个思路同大家一起讨论。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电影的storytelling,叙事策略的问题。类型特别重要,工业题材电影类型看上去挺硬的,挺小众的,但是我今天早上看到第一条新闻,就是马斯克已经把他的脑子云记录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大的工业背景下的一个科幻电影的背景?前几天,我看到《折叠北京》的作者郝景芳写的另外一个科幻小说《孤独终老的房间》,主角是一个120多岁的老太太,而她的家庭里全部都是高科技的万物互联产品,自动窗帘、纳米机器人、智能厨房等。所以工业题材的电影其实离我们的现在非常近,离我们的未来也非常近。这个类型的电影非常地有吸引力,需要我们创作者来思考如何结合。其次,就是纪录片系列的开发,纪录片系列可以作科普性的纪录片,如《超级工程》、《大国重器》之类,发挥其宣传作用以及科普作用。再其次,关于工人的生活,工程师的生活,或者说很多跟工业相关,如造船,造车,江南的纺织,真丝的工业等等,我觉得可以做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剧集内容。最后,在动画片领域,因为我儿子还小,所以我经常会给他讲各种托马斯的故事,托马斯是100多年前欧洲的小火车,而现在这种电车工业中国已经位于世界前端。造电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电车还可以把它变形,小朋友会像喜欢托马斯或者奥特曼一样的。如果我们做得好,自然而然地把工业和小朋友和各种想象给融合起来了。
我们专业院校都有夏令营,同学们可能会通过夏令营动手实践,所以我们夏令营可以组织去到工业现场,去寻找工业生活,去做一些工业题材的再开发。对于同学们来说,这个走进热火朝天的工业生活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有温度、有筋骨的发酵的过程,所以工业题材电影其实是大有可为的,就看我们怎么去灵活地做起来。
呼吁艺术性与商业性兼顾的工业电影
李晶|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电影史上工业题材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工业历史题材,如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电影《桥》,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工人们又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了桥座和铆钉。为按时完成修复铁桥的任务,铁路工厂的工人们群策群力,响应上级号召,投身修桥工作,终于在松花江解冻之前,将大桥修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的故事;
一类是工业改革题材,如1982年长影厂的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该片根据蒋子龙的同名小说改编,以解净、刘思佳等几个性格各异的青年人为中心, 围绕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讲述了青年人创造美好未来的故事,记录了企业改革风貌;
第三类是塑造了中国工业发展进程的标杆人物,比如1999年北影厂出品的《横空出世》,述了将军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第四类是讲述是工业社会变革下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如2010年上映的《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电影展现了东北重工业城市的风貌。
关于工业电影的创作,我认为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兼顾,也就是拍好看的工业电影,让更多的观众有兴趣走进电影院欣赏工业故事。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好的剧本。一直以来,如何将行业背景、专业性与情节矛盾冲突、主题的鲜明深刻、人物的鲜活经典巧妙地融合讲好故事是个难点,这需要电影创作者对行业进行深入地了解与体验,对某一行业的历史、发展、技术等做全方面的采访、调查、学习与体验,希望今后工信部在此方面能够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与电影创作者们能够更多更好地挖掘有潜力的故事题材,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行业、企业,创作出优秀的工业题材电影。
先进的工业制造理念和工业人才应该反哺到电影创作当中
三木|《看电影》杂志出版人
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章子怡的《诗》是在说工业领域一些故事,故事很感也很有趣。放眼我们电影行业本身,其实可能大家忽略了商品逻辑的一些电影制作的情况,忽略了我们和我们所展现的各个行业或者各个岗位的联动的意义。因为我们的创作者,可能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家,当做一个文化工作者。可能对其他的行业的了解严重不够,所以更多的选择从自身角度出发的一些内容和制作方法。换个角度说,很多的创作者现在知识结构上比较单一,不易生产策划专业领域相关内容。
苹果公司很多的设计理念来自于电影《2001太空漫游》,电影里的工业设计、工业制造这些方面远远走在了现实工业前面。现在美国的工业发展的一些内容和人才都在反哺于电影工业当中。我一个朋友在南加州做VR实验室,他在八九年以前,是美国军方VR系统的建造者,军工业领域顶级人才反哺于电影工业。《流浪地球》基于现实对未来的想象,但实际上里面关于地球发动机这个想象,存在合理性。刘慈欣是个工程师,小说里也存在一些科技和制造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