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地火|红楼星火
2022-12-08 19:08  浏览:261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920年11月22日,夜幕降临。从长沙出发,坐了一天火车的毛泽东,身着蓝色长袍,拿着把雨伞,提着一只木制的行李箱,出了位于湘东赣西边界的萍乡火车站,步履沉重地走在飘着雨的山路上。他的身后,山峦层叠。

其时正是邓中夏、张国焘等人准备再下长辛店,去筹备劳动补习学校的时候。

毛泽东此行的目的地是萍乡,那里就是张国焘的家乡,有安源煤矿。煤矿离张国焘的老家只有16公里。

那一晚,毛泽东在萍乡城郊的一间私人小旅馆写了几封重要的信。特别是在25日一天,他分别给远在法国的向警予、欧阳泽,北京的罗章龙,新加坡的李思安,南洋的张国基写了回信,谈得最多的是时局,特别是湖南对“自治运动”的失望。在他看来,驱张运动赶走了张敬尧,却迎来了赵恒惕,赵恒惕是一个更坏的军阀。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很少采用“绝望”“看透了”这样的词句,但是,那时他确实心力交瘁。他告诉朋友说,“我的生活实在太劳了”,以前所进行的改造中国的运动——互助运动、文化运动、联省自治运动使他陷入了“绝望”,他愤慨地说,他已经“看透了”。

在给向警予的信中,毛泽东联系湖南“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思考着社会改造的新途径,在静夜里吐露心声:“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

绝望、看透了,并不意味着消极和放弃,而是要推倒重来,从根本上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11月25日、26日两天,冷雨淅沥,毛泽东夜不能寐。他思考了许多,结论和想法也清晰起来,似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披衣起床,将带来的新民学会会员从各地的来信拿出来,一封一封重新阅读,并挥笔一一回复。

运动军阀,借助军阀倒军阀——这条路是不行的。在给李思安的回信中,他提出了“另造环境”一法。在给罗章龙的回信中,他提出了“旗子立起”一法。

“另辟道路”“另造环境”“旗子立起”,具体指的是什么?后来,他在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二集时,于易礼容信后的按语中,进行了直白的解说:“必须从事根本改造之计划与组织,确定一个改造的基础,如蔡和森主张的共产党。”

在萍乡期间,毛泽东思绪如潮,一连写了八封回信和一篇按语。毛泽东说过,他参加共产党是被赵恒惕逼上梁山,也就是说,本想通过别的途径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这时只能扯起造反的旗帜了。

萍乡与安源,这是毛泽东新的起点。后来,他举行秋收暴动的基础,就是安源煤矿的武装工人。

在安源,毛泽东第一次进入到大地的底层,第一次下井。

当时的萍乡,是个“肮脏的城市”。在萍乡路上,他不断遇到运煤的马车,几乎每一辆车都被塞得满满的。黑色的煤屑从四周的木板漏出来,撒在刚刚下过雨的地面上,形成一摊摊黑色的污浊。

毛泽东去的那个巷道叫总平巷,是安源煤矿的主井口,矿工由此出入矿井,煤炭也由此运出。

安源老矿工们后来回忆毛泽东第一次下矿井的情况:

那天,毛泽东换上短装,腰间的绳子勒得紧紧的,手提一盏外罩落满了煤尘的油灯来到巷口,决定到工作面去看看。有工友看到毛泽东一副书生的样子,急忙劝说:“不能去!小巷道很矮,要伏着身子才能爬过去,有的地方坡度很陡,上面又滴水,出了事,我们担待不起。”

毛泽东笑笑说:“不要紧,你们天天在里面干活都不怕,我去看看还怕吗?”工友只好带路前行。

也许,当时脱下长衫的毛泽东,内心有一些忐忑,但更多的是期待。他迫不及待地想去井下看个究竟,工人们在黑暗的井下是怎么劳作的。

摘自《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一书。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精装)

中国青年出版社

韩毓海 陈斓 /著

【内容简介】

《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和青年学者陈斓共同撰著,运用大历史观,聚焦20世纪初的北大红楼,通过文献互证和亲历者回忆,全方位多层次再现北京大学师生掀起新文化运动高潮、发动组织五四爱国运动、唤醒民众思想觉悟的寻路探索,翔实讲述北京大学师生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旗帜、创建中国最早研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创建北方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觉醒奋斗和不朽伟业,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红楼——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同志作序推荐,是向广大青年讲好红色故事的积极探索,是教育激励广大青年赓续红色血脉、继承永久奋斗传统、勇毅建功新时代的有益参考,是教育引领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历史自觉,以忠诚践行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的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5—2006年,任东京大学人文学部特任教授,讲授“唐宋以来经典文献选读”。2007—2008年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讲授“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主要作品有《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人间正道: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龙兴:五千年的长征》等,曾获2018年“中国出版政府奖”,2014年和2016年“中国好书奖”,第八届、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8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等。著作被译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荷兰语、尼泊尔语等多种语言。

陈斓,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发布人:f2c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