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下午,中心成功举办第30期“青年研学堂”暨国土交通规划部2023年度技术交流会。本次活动以“回归初心 共划未来”为主题,交流探讨如何顺应城镇化规律和人口经济分布趋势,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创新战略谋划和规划编制理念,为更好打造高端智库品牌、高质量服务委中心工作、高水平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心主任高国力,副主任刘强、赵坤、姜江出席,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城市战略部主任荣西武、规划设计部副主任许景权、规划设计部总规划师胡天新特邀作为点评嘉宾参与,中心各部门研究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7位研究人员结合个人参与的研究课题、规划项目及学术研究,分享了一批质量较高、形式新颖、主业突出的研究成果。
黎明就“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个人思考。他认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尊重规律、明晰概念及内涵特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拓展投融资渠道、推进试点建设。
李赟以“城市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政策研究思考”为题,结合电动自行车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提出我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应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制修订相关标准规范、探索开展路权保障试点。
唐怀海结合2023年12月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的获奖项目“湖北省都市圈市域(郊)铁路规划研究”,汇报交流了规划编制技术方法、主要创新点及规划实施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我国市域(郊)铁路的发展前景,唐怀海认为在都市圈协调机制日益完善、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的背景下,都市圈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的同城化出行需求将持续增长,在把握好发展时机并与沿途城镇、产业形成发展合力的基础上,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王新宁结合202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果,以“‘站城融合’效果评价技术研究”为题,从影响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融合策略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课题内容,通过多维分析、扎根理论、层次分析法等,明确了我国“站城融合”的概念内涵和影响因子,提出了“站、人、城”三个维度下的21个评价指标,以及“主动融合”和“被动融合”策略库,形成一套覆盖全类型、全周期的“站城融合”效果评价技术方法,对提升既有(在建)、规划新增以及改扩建铁路客站与城市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张天齐以“城际铁路建设标准及门槛研究”为题,采用理论测算、实践总结、需求分析等多种方法科学审慎论证了城际铁路的建设条件,提出城际铁路建设应充分考虑线路里程、设计速度以及站间距等技术指标,结合客流密度、覆盖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等科学确定城际铁路建设门槛,为推动城际铁路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昱阳以“基于英国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方法的中国化实践与思考”为题,交流了个人学习实践体会,基于安尼克的平面格局分析案例,介绍了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城市、街区、地块不同尺度的中国实践,探讨了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在中国城市的适用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顾永涛以“两个区域规划编制的感悟——内自同城化规划和阆苍南一体化规划”为题分享了区域规划编制体会。他认为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近是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才是关键,通过谋划有盈利的同城化、一体化项目,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推动规划的实施。
发言结束后,中心领导及特邀嘉宾对分享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与会人员积极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姜江副主任总结点评指出,此次技术交流会准备充分、汇报精彩,充分展示了国土交通部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风采,并提出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拓宽视野,更多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方法、产业要素支撑等,进一步提升团队研究水平。高国力主任最后总结指出,此次技术交流会专业特点突出、成果来源多元、汇报深入浅出,很好地展示了部门一年来的研究成果,鼓励国土交通部要加强对既有工作的回顾、总结,紧密结合委中心工作,进一步开展前瞻性谋划、加强研究成果内外转化,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为打造城镇化领域特色高端智库贡献力量。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