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人类自16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的最显著进步是发现并不断丰富着建立在量子时空基础上,由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有机联系构成的复杂系统。19世纪取得的科学成就依然是当今各种思想学说和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划时代地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时代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系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人民以意识自觉实现自身解放、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利用和改造世界、在事物普遍联系中不断推进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这集中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动态平衡规律等一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阐释上。
经过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经过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思想体系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脉传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体系和先进理论成果。如今,中华民族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伟大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行;而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引领我们系统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典范。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所构成的有机复杂系统中,辩证唯物主义始终把具有最高级思维和意识的人类总体作为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群体来对待;历史唯物主义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决定社会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所投入的劳动创造了价值,而以一般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为标准衡量的剩余劳动则是剩余价值的创造源泉,社会制度安排必须以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为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足以分享为取向。
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看待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有机构成的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复杂系统中,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二者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及其有机组合所构成的;而且遵循着不断高级化的发展规律;是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根本性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演进过程和方向。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的有机结合;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演进,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适应者促进、不适应者则阻碍或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二者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过程并进而决定了社会化大生产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过程。社会主要矛盾则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定。习近平经济思想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归结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把社会生产力中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力资源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并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改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实现彻底解放和高效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出充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发展观
习近平经济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的科学传统,以现代系统观念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复杂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过程,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所形成的宝贵思想,以及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系统反思人类文明的历史,特别是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史,有充分理由认为这一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时代结晶,将深刻影响21世纪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演进历程。
谋求社会再生产的动态均衡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社会再生产动态平衡,以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动态平衡的途径包括以下不同层次的选择:必须遵循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个别生产的唯利性所导致的盲目性与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有计划按比例平衡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等等。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基本经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把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彻始终,以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力避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生产的唯利性、盲目性以及由此所引致的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的随机性;特别是,主张在正确认识供给和需求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前提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低水平供求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提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以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动态均衡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动态有效性。
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创造价值,这里劳动是指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智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等倍加的或高级的体力劳动等各种劳动形态在内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货币形式实现的劳动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的,但即使是以这一以货币形式实现的劳动价值,其创造源泉也是一般人类劳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本性、市场唯利性、市场主体投机行为属性等使然,存在着诸如“商品拜物教”、“货币幻觉”等种种“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势必以简单供求关系掩盖货币形式存在的商品价值背后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实质,掩盖以市场价格取代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定价的实质。19世纪以来,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发达国家主流经济学地位的确立,加上机械运用包括微积分在内的成熟数学分析工具和边际分析方法,所谓“边际定价”的经济学原理通行世界,进一步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价值的创造源泉、货币所代表的实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原理主张;再加上,随着金融深化,各种资本衍生工具纷纷诞生,投机渠道复杂多样,“庞氏陷阱”不断出现,“虚拟资本”、“虚拟货币”、“虚拟经济”等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货币金融杠杆越抬越高,“金融泡沫”等问题进而出现并趋于膨胀,进一步助推房地产、有价证券交易、人力资本服务等多个服务业门类的“泡沫化”发展,经济发展的“脱实向虚”问题已经成为常态,国际金融危机多有发生。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上,鲜明地主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中国发展的本钱,也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深刻、全面、完整地阐释了推动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根据、新动能、新结构、新路径;特别是,从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崭新态势的长远视角,系统论述了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多维度空间;针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国情,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战略思考。
把经济对外开放提升到崭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复杂开放系统长期动态有效的社会再生产、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学说,主张各个国家经济良好绩效的获取必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着,而且这一联系还与自然演化系统有机相关;世界是一个大市场,任何民族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都是没有出路的,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而进行的跨国投资合作是必然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始终贯彻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这一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历经艰难曲折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特别是,提出并在各个重要国际场合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针对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的复杂问题,适时作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支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新优势等重大论断,深刻阐明了自主和开放、发展和安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辩证关系,以直面复杂开放型经济巨系统的科学理论,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提下,为开辟21世纪中国发展新局面树立了理论典范和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原标题:系统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引领——《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学习体会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