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中央企业在关键之年以进促稳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责任所系,更是使命所在。
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小新将推出“2024国资央企前瞻”系列报道,以6期的篇幅,分享系列专家解读文章。第5期带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联通研究院、中车工业研究院的3篇解读文章,结合企业实践阐释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思路举措。
聚焦核心功能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12月25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3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指出,2024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要突出抓好“六个着力”, 即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增强战略支撑托底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其中,在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方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强化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增强核心功能、应对国际挑战的重要举措,关乎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一、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举措
(一)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要方式
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集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有经济作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将有效推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还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当前,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压舱石”。比如,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国内油气产量当量2.2亿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中国石油以4830.192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第二,经营业绩、国内外油气产量、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的主要内容
本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创新性提出了要“提升五个方面价值”,即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并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出“质”的明确要求,与“三个集中”互为补充、互成体系,为用好“两个途径”发挥“三个作用”明确了实施目标与实践路径。近年来,国有企业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1至11月,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1.8%。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布局全面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空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速提质、重要能源资源保障不断强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入新阶段,需要强化结果导向,既要有量的增长,也要有质的提升,切实增加国有企业核心功能,高质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石油主动适应新形势,重点布局页岩油气、新能源、新材料、伴生资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深地油气勘探开发、深部地热能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未来产业,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加强合成生物学的研发和应用,赋能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新业态。
2023年5月30日,我国首口万米科学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在新疆塔里木油田开钻。
(三)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应对国际挑战、融入全球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个别国家推动“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我经济安全面临挑战。国有企业加大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改善自身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是逐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话语权、主导权、中国标准,形成领先优势并提升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关键举措。下一步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链强基升级,进一步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技术强国和品牌强国迈进,还是开发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都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紧紧围绕用好“两个途径”、发挥“三个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一)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打造引领未来的新支柱新赛道
国有企业从战略定位和特色优势出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聚焦关键环节关键领域,针对性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效益,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优化国有企业组织模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新旧更迭、促进动能转换,高质量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国有资本撬动作用,牵头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吸引战略科学家、高端人才、社会风投资本等创新资源聚集,营造关键知识供给、成果应用相互支撑的产学研结合、大中小企业互动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国有企业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5G、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畅通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流通渠道,强化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企业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整体能效。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云制造的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探索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商业模式,引领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优化废弃物分离、处置、处理和焚烧生产体系,并加速淘汰老旧工艺设备,更新换代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现代工艺设备,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促进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体系,研发节水、节能、减污降碳综合治理技术,创新现代资源节约技术,推广应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色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强化绿色技术供给能力。
(三)发挥国有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循环畅通水平
国有企业要勇担现代产业链链长重任,牵头构建重点突出、协同联动的产业链组织管理模式,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积极利用各种市场化手段整合优质资源,带动大中小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切实保障供应链安全高效运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从产业安全出发,以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重点,聚焦关键环节、产品、技术,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揭榜挂帅”等方式,增强关键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保障能力,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国有企业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发展支撑国家算力相关产业,逐步实现重要领域和节点自主可控。贯彻落实重要能源资源保障要求,在能源、资本、技术等产业链关键基础生产要素供应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促进产业链平稳高效运行。
(四)积极参与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助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有企业应把握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新机遇,优化国际产业布局和投资方式、增加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承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任务。聚焦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深耕细作,开发具有本土化的产品,提供具有特色化的服务,提升国际化能力,形成规模化效应。结合国家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方面主动对照相关规则、制度、标准深化改革,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产业规范、行业技术规则等制定,在一批新领域争取更大话语权。在确保安全自主可控前提下,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加快建成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服务体系,探索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加大境外资源配置,设立新材料研究中心、试验与生产基地,搭建全球立体化合作网络,营造开放创新格局,打造共担研发风险、共负研发成本、共享研发成果的协同攻关机制,输出集群品牌和管理模式,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实现全球资本、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配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余国)
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定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12月25日至26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国资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会议强调,要坚定履行党中央赋予国资央企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这为国资央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指引,对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落实国家战略重大任务
党中央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未来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影响力。
国务院国资委密集部署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工作方案。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明确要在产业布局优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良好产业生态和完善体制机制四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启动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积极研究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并筹备设立专项基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中央企业应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找准主战场、融入主战场、决战主战场,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表现亮眼。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持续涌现、创新能级实现跃升、竞争实力显著增强等诸多特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13%,2023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超过40%。
中央企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中央企业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规模由0.7万亿元增长至1.5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2.8%提升至27%,投资规模增长115.2%,年均增长28%。今年1—8月,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超8400亿元,同比增长约30%,有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抢占制高点、向更高位跃升的重要关口,但仍然存在不少卡点、瓶颈。一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基础研究能力仍是短板,特别“从 0 到 1”的原始创新能力“瓶颈”亟待突破,基础研究投入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偏低。二是高层次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前沿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但在人才引进方面,尚未形成全球人才吸纳体系,海外人才回归便利性不足。在人才培育方面,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育体系亟待建立。三是产业培育周期长,资金投入与市场风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往往不确定性强、资本投入大、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或企业积累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四是产业链协同发展基础仍显薄弱。龙头企业缺乏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产业组织不够强,中小企业产业往往规模较小,产品争力低,尚未形成集群式、互补式发展态势。
三、中央企业坚决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任
中央企业应当深刻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部署要求,主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担当主力军,切实发挥资金、技术和集团协同等多方面优势,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升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进一步凸显战略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一是立足主责主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着眼大局,突出先导性、支柱性,中央企业应立足自身主责主业,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深度践行产业焕新行动和产业启航行动,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二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与水平。中央企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和质量,加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助推创新成果优化完善和迭代升级。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创新激励。中央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管理体系、包容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营造良好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协作模式。中央企业要营造开放合作的良好产业生态,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创新生态的创新要素融通汇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成果互通共享,打造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中国联通提出全光底座架构体系,联合华为公司完成多项技术创新
中国联通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提升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坚持立足于网络强国与数字中国两大主责,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网络、未来信息等2大未来产业,聚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积极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中国联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红五)
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时期,国资央企超前进行战略布局,是“以进促稳”“能多干就多干一些”的体现,展现了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
一、优化产业布局是国资央企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
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推动国有资本实现“三个集中”,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坚决当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力量、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为确保国资央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挥更为重大的功能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国资央企必须把优化产业布局作为重点工作,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拥抱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资央企要打好主动仗。新型工业化为国资央企优化产业布局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思路,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国资央企能够转变现有发展方式,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上国资央企要抢抓新机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国资央企以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途径,将资源投入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潜力巨大、高成长性和先导性的优势领域,并通过技术创新、跨界融合等方式快速获取新技术、新模式,在新兴领域中培育新发展动能。
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国资央企要展现新作为。通过产业优化布局,国资央企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协同和价值链整合,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国资央企要勇担新使命。“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点于“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都要求国资央企必须通过产业优化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不仅是国资央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国资央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承担更大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围绕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产业布局
作为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创新活跃度高、经济附加值高、未来成长性好的关键领域,先进制造业已然成为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引领着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主要方向。美国正依托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夯实先进制造业创新基础,英国瞄准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施高价值制造战略,日本政府加大对制造业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型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以期巩固或扭转自身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国资央企围绕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优化布局,有利于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抢占未来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应结合自身实际和禀赋,系统部署、精准谋划,要高位嫁接传统产业、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前瞻性未来产业、培育产业生态圈层。
打造先进制造业行业巨头,成为领军企业。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4.0等理念模式的提出者、践行者、领导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要依托于我国产业体系完整的优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制造强国重点产业,以创新为引擎引领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建设完整、先进、安全的产业链。先进制造业企业要聚焦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防范化解受制于人的风险。要充分布局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精湛制造工艺、可为领军企业提供高品质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贴地飞行”的600公里/时高速磁浮列车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实现突破。先进制造业企业要深刻把握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新产业,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持续突破,积极探索智能制造、虚拟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探索催生新的先进制造业门类,加快以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迭代和熟化,不断取得标志性突破性成果。
三、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路径
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智能为重要手段、生态为主要载体、绿色为关键要素,塑造竞争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强基础研究,担当创新主体地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作为国家科技力量重要组成,国资央企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突出打造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创新生态链,增强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的能力,提高创新效能,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加速数字转型,促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数字技术加速成熟并开始产业转化,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国资央企应进一步把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化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融合,挖掘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价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加强生态建设,带动产业高级化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链从“市场导向”逐步转向“战略导向”。作为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环节,国资央企应主动发挥链长主体支撑作用及融通带动作用,以服务国家战略、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提高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韧性,积极推动与民营企业等上下游联动,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加快绿色发展,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在生态环境约束加剧、发展理念重大转变的情况下,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和关键变量,低碳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国资央企要将低碳深刻融入企业发展中,一方面推动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产业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赋能低碳的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等,优化业务布局,将绿色低碳“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国岩)
责任编辑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