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新世早期以来,小南山、兴隆洼、牛河梁和哈民等中国东北玉器体系的发现,成就了中国以至东亚早期玉器文化品牌。由此,中国史前玉器文化起源这一重大问题的突破,得到了欧美及俄罗斯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凌家滩、良渚和龙山等文化阶段,以玉器为核心的社会价值功能建构基本完成,并成为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象征之一。三代以后,青铜器等新礼器崛起,但玉器与王权依然保持着密切关系。就人们的日常道德认知而言,“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理念凸显了玉的道德化内涵,这一理念成为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历久不衰以迄当下的重要特征。
冶金是古代手工业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矿石开采,金属的冶炼与流通,金属器的生产、流通、使用及其相关的社会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内容。冶金考古可建立冶金技术的发展谱系,揭示冶金活动的生产组织方式,多角度阐释资源、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认识文明演进和国家发展等重大历史问题,为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科学依据。
古DNA是指残存在古代生物遗骸(如化石、亚化石、博物馆收藏标本、考古学与法医学标本等)中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考古研究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古代人类和动植物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研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人类起源与迁徙、农业起源、家养动物驯化等考古学重大问题。
现生人类的面貌具有性别和地区的差异,通过面部特征,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一个人是东方人、西方人、拉美人或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等。古人类长什么样?由于面部软组织不复存在,古人类的面貌特征通常采用颅面复原的方法重现。颅面复原,即颅骨面貌复原是根据人体头面部软组织分布以及颅骨与面貌五官间的形态关系,在颅骨或颅骨的石膏模型上用可塑物质(橡皮泥、粘土、塑像蜡等)生成颅骨生前面貌的技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历史名人、古人类、刑事案件受害人等面貌的复原。
环境考古学是对考古学研究材料、对象的环境背景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重建和分析的一门科学。作为考古学和地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沉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历史地理学等地学的研究方法在环境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学科体系中,因其属于一种自然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环境考古通常被视为科技考古的组成部分。
碳十四测年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测年法和加速器质谱测年法。较早发展的是常规方法,也称为β计数法,该方法通过计数碳十四衰变释放出的β电子来测定年代。加速器质谱测年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该方法通过直接测量碳十四原子数目进行年代测定。
原题:【科技考古丛谈】走近科技考古 感受文明魅力(第二辑)
编辑:王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