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我们总是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的,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一些表达方式总是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觉得委屈,退缩,这样的话,双方的关系会更加疏远。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清楚的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别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比如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者是别的,为了更好的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有时候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做了区分。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认为自己犯了错。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我们在争吵中会觉得很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到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你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以下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选择梦想目标方向,自由地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目标和方向。
2. 庆祝的需要: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失落,亲人的去世或梦想的破灭(表达悲伤)
3.言行一致:真诚 创造 意义 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 免于病毒,细菌,昆虫以及肉食性动物的伤害 休息 住所 触摸 水
5.玩耍: 乐趣 欢笑
6.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成长,安全感,倾听,诚实,爱,信心,尊重 ,支持,信任 ,理解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为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妇女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妇女的形象和自我牺牲联系在一起,一旦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她们也就会倾向于忽视个人的感受。
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情感的奴隶:
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高兴是我们的义务,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一种负担。
这也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我常常听人谈论亲密关系,我真的害怕与人亲近。每次看到伴侣处于痛苦之中,我就极其沮丧,感到窒息,甚至认为自己是个囚犯,于是我就想尽快的摆脱这段关系。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人的需要,一开始时是自发的关心,在那个时候彼此的相处是那么的惬意,融洽和美好。然而,随着关系变得严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情人过得更开心,于是变得沉重起来。
第二阶段 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显得非常生硬。
第三阶段 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惭愧,而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真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是反击,反之,如果你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而言,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与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使他人快乐。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