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好了毛豆,添水开火,加一点盐,这样的烹饪是对当季新鲜食材的尊重。根据以往的经验,起码要小火煮半小时以上才能吃到绵软的豆子。我来到阳台远眺,想让看书感觉有些疲劳的眼睛得到休息,等着水煮毛豆出锅。
从19楼看小区地面,小区里纵横环绕的道路把地面隔断成许多个不规则的深深浅浅的绿色,间或有些紫色、玫红色或者白色的大花紫薇树,顶着一树的花朵跳脱出一片片绿地。38度的高温,把人们都赶回了家,此时,不知道有多少个人也同我一样躲在空调房内看窗外的酷暑。
厨房里的锅开了,“噗噗”地顺着锅盖沿往外喷水气,我揭开锅盖看看,毛豆一个个都涨鼓着肚子,在高温和食盐的双重作用下由翠绿色换装成了失去生命的浅草灰绿,我用筷子夹起一个,心里盘算着不过才煮了十几分钟,就再次盖好锅盖。谁知筷头上的豆夹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一粒豆子,豆荚竟然已经被煮的很软,再尝那颗豆子,已然是非常软烂了。
小小的毛豆再一次提醒我同一物种的地域性差异,我又用北方的习惯过南方的生活了。
与炎热的夏季最相匹配的应该是冰镇西瓜,尤其是南方动辄38度往上的高温,经常让我想起在北方老家时坐在树下吃凉水中拔过的西瓜,凉凉甜甜的滋味赶走了苦夏的燥热,那才叫一个爽。
去年五月刚来时,福州已经很热了,我买了西瓜回家打开水龙头冲凉。对不起,水龙头里面有气无力流出的水跟西瓜是一样的温度,只好洗洗直接切瓜。瓜瓤鲜红,瓜籽规律排布,是个成熟的西瓜,味道一定错不了。一口咬下,期待中的脆甜没有出现,非但如此,瓜瓤是肉肉的那种,跟脆不沾边,味道更不用说,太水了,完全冲淡了甜度。
不是瓜的问题,是我没买对品种,我安慰自己。隔几天再买,是个长相和颜色以及价钱都跟上次不一样的西瓜。厚皮,粉瓤,比上次的甜一点,但是,依旧是肉肉的口感。罢了,是时候没到吧,瓜还没有完全成熟。
等到了6月底,随处都有大量西瓜在卖,这时候的西瓜应该都熟了吧。我按照自己成熟的挑瓜经验拍一拍瓜,再看看瓜蒂,摸一摸瓜身的纹路,选好一个西瓜,信心满满地准备回家压一压我买瓜爆出的一头汗。
自来水冲凉已经不奢望,切瓜刀下在瓜身上的时候,“嚓”一声,顺着刀刃向瓜两边裂开了缝。这下没错了,是个熟透的瓜。鲜红的瓜瓤,黑亮的瓜籽,我已经在心中定好了瓜的味道,一准脆甜!
无法抵挡的水分,脆,没有出现,甜,依然不见。我纳闷,怎么回事,这个是水果店中卖的最好也是价格相对高的西瓜,怎么会不好吃!这时,我想起来,之前曾经买过几次黄瓜,本想生吃,但是除了水分大,没吃出黄瓜味,做了凉拌黄瓜,家人还说没有老家的味道,然后再没买过黄瓜。
南方多雨水,日照时间没有北方长,北方昼夜温差在十几度,而福州的夏天昼夜温差小,最低温度都在24、25度左右,不利于果实糖分的转化与储存,另外由于温度高,植物的生长周期也短,果实的口感跟北方自然不同。黄瓜、西瓜如此,毛豆也是如此。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环境下植物特征会有所改变,人的味蕾记忆却是不变的,这种“老家记忆”,让人在改变中留住不变,怎么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