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成人及儿童变应性鼻炎新版指南发布
2022-06-02 15:38  浏览:461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给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5月20日,《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成人版指南”)和《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以下简称“儿童版指南”)发布。

新指南进一步综合阐述了变应性鼻炎的诊治策略,制订了最优化的防治措施和疾病管理方案,强调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以及疾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升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持续上升

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调查显示,我国18个中心城市的自报患病(患者自述为变应性鼻炎)率已从2005年的11.1%上升到2011年的17.6%。国内特定环境下的疾病患病率也呈现较高态势。如北方草原地区6个城市花粉导致的变应性鼻炎的确诊(由医生按照指南确诊的变应性鼻炎)率为10.5%~31.4%,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变应性鼻炎的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可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学习工作效率低下,可造成睡眠障碍,严重者可引发心理问题。变应性鼻炎也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0%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可合并哮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环境、气候条件多样,过敏原的地区差异显著。尘螨在南方的致敏率最高,艾蒿、豚草和蒲公英则是西北地区最常见的过敏原。此外,过去10年间,宠物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增长率达到1.3%。这表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快速城市化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将持续影响国内变应性鼻炎过敏原谱的变化。

针对我国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迅速上升态势和诊疗现状,为更好发挥指南对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2021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联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及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牵头,组织相关专家历时1年完成了对成人及儿童变应性鼻炎指南的修订工作。两部新指南已分别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2期和4期。

治疗须遵循四项原则

据悉,成人版指南在2015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更新了较多内容,添加了环境控制、抗IgE治疗、药物联合治疗策略,详细扩充了免疫治疗相关内容,与当前变应性鼻炎研究热点和临床重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

“成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患者教育4个方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程雷教授介绍,环境控制指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制订全面的环境控制计划是变应性鼻炎防治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方法上,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目前主要采用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简称“免疫治疗”),后者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免疫治疗是变应性鼻炎的一线治疗方法,临床推荐使用。在新增的药物联合治疗策略中,指南提出,对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可选择鼻用激素联合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或鼻用抗组胺药;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建议联合使用鼻用激素和鼻用抗组胺药。

“新版指南特别强调健康教育的作用。”程雷教授指出,变应性鼻炎虽然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患者的各种症状可得到长期控制,其生活质量可显著改善。应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疾病管理和随访。主要内容包括过敏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告知患者过敏原检查的必要性和主要检测方法,指导患者进行良好的环境控制及规范用药等。

对儿童患者切莫“只治不防”

此次发布的儿童版指南在2010年版本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修订,新增了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内容,在治疗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促进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变应性鼻炎确诊患病率为10.80%~21.09%,近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

在发病机制上,儿童与成人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基本相同。与成人相比,儿童变应性鼻炎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更大。此外,抗生素使用等原因可导致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发生相关。

“在诊断部分,指南特别强调了婴幼儿诊断的特殊性,丰富了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特有体征,并补充更新了各项变应原检测方法及适用范围。”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教授介绍,如变应性皱褶和唇上摩擦痕就是诊断时需注意的患儿特殊体征,前者指由于患儿经常向上揉搓鼻尖和鼻翼,而在鼻部皮肤表面出现的横行皱纹,后者为患儿反复摩擦鼻尖与上唇之间的锥形区域导致的皮损。

在治疗方面,指南强调规范化的综合防治,提倡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长期管理,注重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尤其要注意各类药物在儿童中使用的年龄限制,针对不同年龄患儿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准确的剂量,重点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倪鑫教授特别提到,“只治不防”是患儿家长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大家多关注“对症”治疗而忽视“对因”的过敏原评估和日常生活预防。实际上,对比成人,环境控制对儿童来说更重要,也更有效。许多患儿的症状可以通过环境控制得以明显改善。还有的家长对鼻喷激素类药物心存顾虑,用药依从性差,需要医患携手,做好患儿的长期管理和规范化治疗。


文:健康报记者 谭嘉

编辑:于梦非 王建影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5724****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