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凤杰,山东德州的一个小城镇出生,“踏实肯干,永争先锋”是他的座右铭,他也真真切切为之付出了行动。自2010年加入中海油服以来,十余年乘风破浪,见证了他从维修工到平台经理的成长历程。面对中海油服绿色低碳市场转型的机遇,他永不懈怠,一往无前,认真地履行着自己“能源报国”的誓言。
2021年,中国海油第一艘完全自主管理运营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护卫”完成了从传统能源钻完井支持平台到新能源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的转型蜕变,向“双碳”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伴随着“护卫”的转型蜕变,作为“护卫”平台海上风电升级改造项目副经理、“护卫”平台经理的郝凤杰,也在中国海油低碳转型的步伐中实现了自我升华。
5个月,“拼”出首艘风电安装平台
虽然已在海上一线工作十余年,但面对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却还要从“零”开始,迷茫和焦虑占据了郝凤杰内心的每一寸空间。海上风电安装作业载重/吊高需求、风机叶轮组装位置如何分布、风机叶轮如何吊装翻身、平台改造后的稳性……一个个问题盘旋在他的脑海不断追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郝凤杰通过查阅大量海上风电安装成功案例、分析主流海上风电整机资料、不断优化设计公司改造方案,心中的迷茫被一一打散,转化为一套为“护卫”量身设计的升级改造方案,并成功付诸实施。
为保障施工效率、缩短改造工期,他带领“护卫”团队主动连夜开展近20次的港池内移位作业,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抛却疲惫,全身心投入到平台的升级改造作业中。
终于,在5个月奋力拼搏的见证下,“护卫”平台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升级改造、十年特检坞修、入级中国船级社、中国籍换旗等工作,“拼”出了海油首艘风电安装平台。
长航作业,“安全”挺在第一位
来不及庆祝升级改造顺利完成,郝凤杰和“护卫”就开启了从山东威海到广东阳江航程1358海里长距离拖航作业,时长22个日夜、两次临时插桩、受到双台风影响对拖航路线侵扰,一路上困难重重。
虽然开展了细致的拖航前准备工作,但南海的长周期涌浪还是令郝凤杰这群“北方汉”始料不及,随着平台南下进入台湾海峡,平台摇摆情况加剧,甲板出现上浪情况,多半员工出现了晕船,恐慌情绪在队伍中慢慢滋生。为消除大家的恐惧心理,他组织拥有几十年航海经验的拖航技术专家为员工开展拖航知识培训,坚定信念,给大家吃“定心丸”。
为保障航行安全,他带队组成5人一组的巡检小队,加强巡检频次,确保平台水密、稳性完整。十余天时间中,郝凤杰不分昼夜地坚守在平台最危险的地方,见缝插针式休息,以减重5公斤的“代价”,安全将“护卫”伫立在祖国南海。
迎战风电,“时效”彰显硬道理
2021年11月7日,“护卫”平台首战告捷,仅用3天,安全高效完成首台海上风电安装作业,实现了中国海油海上风电安装领域“零”的突破。首战告捷的优异成绩,并没有令郝凤杰急功冒进。他带领“护卫”平台员工对一道道作业程序进行标准化、对一条条现场隐患彻底整治、对一套套机械设备认真拆检。
在郝凤杰的带领下,“护卫”平台通过完成叶轮组装平台栏杆改造、载人工作吊篮软包防护、舷边照明升级改造、桩腿潜水泵升降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措施,将“护卫”平台风电安装作业时效提升至60h,风场移位作业时效提升至40h。
在后续作业中,郝凤杰用77个日夜的连续坚守,换来“护卫”平台安全高效地完成5台风电安装作业、5次风场移位作业,“零”DOWNTIME的优秀业绩。实践证明,“护卫”平台经过升级改造、流程优化,完全具备全流程海上风电安装作业能力,作业效率在改装平台中处于绝对领先水平,在中远海深水领域更是拥有多数风电安装平台所不具备的作业水深大的先天优势。
总有一种力量让青春的步伐昂首前行,总有一种感动让奋斗的我们慷慨激昂!踏浪御风,破浪前行,郝凤杰在中海油服低碳转型的路上争当破浪先锋,用青春的足迹描绘着海油的发展蓝图。在郝凤杰的带领下,“护卫”平台正如大海的护卫,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守卫着绿色发展新能源道路。(文/图 李春喜 张新宇 任宇航)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