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能力源自人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战略、人才培养、高校课程教学的关键交叉点,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途径。
高等教育应主动协同创新,发挥潜能与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搭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培养兼具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之间有机融合的形式路径。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外语课程在课程目标上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求高度契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外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建设要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人才的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人文素养的擢升均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必需的。
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程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路径,对大学外语课程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优化重构,明确学校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目标,将国际传播力作为大学外语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推进国际传播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创新建设之路。为深化大学外语教育改革,2022年秋季学校启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除开设传统大学外语通识课程外,还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开设了《学术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以及关键语种课程(大学日语、大学德语、大学俄语),创新“通用+非通用”、“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5支大学外语课堂改革团队立足培养国际传播能力人才,充分发挥课程所具有的课程思政教育天然优势,通过专题研讨、教学研讨、案例分享、观摩交流、集体备课、精选素材,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反复打磨凝练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做到课程思政全覆盖,同时打通第一、第二课堂,实施翻转课堂以双语的形式将党的政治文献、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度融入外语课堂教学,以隐性的方式渗透到青年学子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
立足国际传播能力培养,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大学英语AII》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11名教师在各类高校外语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全国、省市级奖项。2022年土木工程学院多名学子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从新能源汽车、高铁技术、5G、量子通信等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出发,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用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国智造的全新面貌,荣获多项省级奖项。新时代新征程,青岛理工大学大学外语课程将继续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开展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国际传播效能,让青年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