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本期展品:
钱学森佩戴的上海牌手表
![]()
1980年5月18日,北京国防科委指挥中心内,钱学森低头看了一眼腕间的手表——那是一块朴素的上海牌手表。在这个决定中国洲际导弹命运的时刻,秒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航天梦想如何化为现实。
如今,这块见证历史的手表正陈列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中。表盘上的指针早已停摆,但它所承载的那段峥嵘岁月,却依然向我们诉说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故事。
这块手表见证了钱学森提出的“八年四弹”规划的圆满收官。早在参与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时,这位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独特的“链条式”发展理念,主张理论研究、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必须同步推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6年12月,苏联援助的2枚教学用P-1导弹运抵中国。钱学森要求开展“反设计”工作。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回顾中国航天的起步阶段,1956年苏联援助的2枚教学用P-1导弹运抵中国时,钱学森就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创新思维。他提出进行“反设计”,要求科研人员“把弹体、发动机,直到每一个螺丝钉、垫圈,都小心地拆下来,仔细研究做好记号后再分别去测量”。这种严谨务实的态度,为中国导弹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现在搞的苏联这种设计方案不是一成不变、万年都妥的方案。”钱学森在1959年就前瞻性地指出,“我们应该解放一点思想,建一点自己的设备,以适应将来可能的改进。”
这一预见在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回专家时得到了验证。然而,凭借着自主创新的决心,中国在同年11月5日成功发射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展墙。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东风二号”的三发三中,到“东风三号”的成功发射,再到“东风四号”的圆满成功,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人稳步践行着“八年四弹”的宏伟蓝图。
![]()
钱学森制作和收集的导弹剪报和《导弹概论》手稿。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其中,“东风四号”的研制体现了钱学森强调的循序渐进思想,即在继承上一型号关键技术的同时,进行新型号技术创新。这种稳健的技术路线,使得在“东风四号”基础上发展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能够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东风四号”导弹。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检验洲际导弹的技术水平,必须进行全程飞行试验。由于射程限制,试验无法在本土完成,必须远赴公海。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钱学森任副组长,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海上测控准备工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钱学森指挥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发射前,钱学森习惯性地看手表,校验试验发射时间。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80年5月,中国远洋测量船队向着太平洋深处进发。 这是中国航天第一次走向远洋,也是对中国洲际导弹技术的终极考验。坐在北京指挥中心的钱学森,腕上的上海牌手表正同步着远航船队的时间,也计量着中国航天迈向世界舞台的关键时刻。
当“东风-5”远程洲际导弹准确命中预定海域时,钱学森轻轻抬起手腕,再次看了一眼那枚上海牌手表。这一刻,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能力的国家。这枚普通的手表,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仿制到自主、从近程到洲际的完整历程。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远望一号”远洋测量船看望船员。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如今,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柜中,这块停止走动的手表依然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它提醒着我们,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之路上,正是有钱学森这样一批科学家,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将中国航天事业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每一次指针的转动,都记录着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的坚定脚步;每一刻时间的流逝,都见证着一个民族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执着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