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
有些同学的画,颜色线条都没问题,但就是看起来有点别扭,其实是构图出了问题。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律:
(一)主宾
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
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二)呼应
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远近
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
(四)虚实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
(五)疏密
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
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
(六)开合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
开:指把画中的各种景物铺开;
合:则指把画面的阵势收拢。
山水画中常见的开合式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以及远、中景开,近景合等。
(七)藏露(lòu)
恰当地处理画面的藏露关系,可以让画面比较含蓄。
若处处都交待清楚,就没什么情趣可言了。
景物画得有藏有露,才能引发人们的遐想。
“藏”处理得好,可以达到“无景色处似有景”的效果。
(八)均衡
中国画忌“四平八稳”的对等式构图,而多用“秤锤压千斤”来取得画面的平衡。而山水画若采用对称就会让人感觉单调,当然也就谈不上美了。
(九)黑白
黑白一般是指画面中墨色的轻重关系,浓墨重,浅墨轻。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那么右边的江水就可以用空白表示。
老师把这些方法总结得很到位,这些都是老师几十年作画的心得体会。自己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实践临摹,才能体验到这些经验的独特之处,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