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我国三名航天员送到太空,通过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快速对接,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下一步,随着密集的发射,到明年我国将拥有自己的空间站。
这是一项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从开始的载人航天试验,到探月工程成功取样返回,再到火星探测取得圆满成功,再到空间站建设的有序推进,中国人实现飞天梦的每一个脚步都扎实、稳健和快速。
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基础是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仅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来说,就实现了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他同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上述一系列巨大成功,就充分说明了在关键领域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在路上,中国的科技振兴也在路上。下一步,实现科技振兴,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还需要继续在顶层设计、科研经费投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这样,在更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就会顺理成章。
在顶层设计方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经是一项国策,这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都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6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召开了调研协商座谈会,就相关党派团体开展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调研成果进行协商。其中的一些建议值得借鉴,比如:要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全面梳理涉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法律法规,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构建引领性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顶层设计,推动科研力量优化布局和资源共享,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支撑、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双联动、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双引领的国家战略科技发展格局,等等。
其次是要持续加大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的投入力度。
此前,财政部明确表示,“十四五”期间将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举国体制,切实保障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经费,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财政投入是一个方面,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更为重要。日前,华为正式发布了鸿蒙操作系统,为了这个系统的研发,华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毫无疑问的是,华为通过巨大投入,在相关领域打破了垄断,占领了高地,这也会给其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不单在国家投入,也在民间投入。
第三是要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让他们既有面子,更有里子。“面子”就是关键领域的科研人员要有高尚的荣誉,要有充分的自豪感;“里子”,就是他们应该得到与他们做出的贡献相匹配的物质待遇。
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曾经讲过一句话: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十年磨一剑”,感受寂寞甚至清贫,这对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优良传统。但润物细无声是一个方面,有充分的灌溉和营养是更重要的方面。要为专注研究的科研人员创造充足的科学环境,让他们永远有“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激情,而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