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热中子探测技术揭开宇宙射线“膝区”之谜
2025-07-08 10:44  浏览:635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海拔44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上,一个名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以下称“拉索”)的庞大科学装置正在静静地“凝视”着天空。在这个占地1.36平方千米的观测站中,除了我们熟悉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和电磁粒子探测器外,还有一种全新的探测设备正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热中子探测器阵列。这项创新技术的应用,为解开宇宙射线“膝区”这一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谜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百年追寻:宇宙射线研究的历史足迹

20世纪初,研究人员在大气电离实验中意外发现了来自太空的高能粒子流。这些被称为宇宙射线的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击地球大气层,产生壮观的粒子“瀑布”——大气簇射现象。一个多世纪以来,宇宙射线研究一直是探索宇宙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窗口。在这个领域中,有个现象特别引人关注——“膝区”。科学家测量宇宙射线的能量分布时发现,在大约1015电子伏特附近,原本单调下降的能谱曲线出现明显拐折,形状像人的膝盖弯曲,因此得名。具体表现为:在1010到1015电子伏特范围内,宇宙射线流强随能量变化的指数约为-2.7,而在1015到1018电子伏特区域,这个指数突然变为-3.1。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实际蕴含着宇宙射线起源和加速机制的关键信息。

然而,尽管世界各地的宇宙射线实验都观测到了膝区现象,但不同实验得到的结果却存在高达30%的系统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验规模偏小,统计样本不够充分;探测手段相对单一,难以应对多能量、多成分的复杂局面;探测器对不同宇宙射线成分的分辨能力有限;等等。面对这些技术挑战,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热中子探测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技术突破:从核物理到宇宙射线探测的跨界创新

热中子探测技术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一个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的物理过程:宇宙射线产生的大气簇射撞击地面后,其中的强子与土壤、空气等物质发生核反应,产生大量几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蒸汽中子。这些中子在周围环境中不断碰撞、减速,最终变成与环境温度相当的热中子。

热中子探测器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物理过程。探测器的核心是一种特殊的复合闪烁材料,由硫化锌晶体ZnS(Ag)粉末与含硼-10的B2O3混合制成,其中硼-10同位素含量高达19%。当热中子被硼-10俘获时,发生核反应:10B + n → 7Li + α + 2.31 MeV ,反应产生的高能粒子在闪烁体中释放能量并发出闪烁光,光电倍增管将这些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这种反应产生的α粒子射程很短,大约只有一个细胞的长度,使得探测器能够精确感知热中子的存在。探测器采用薄片设计,闪烁材料以不到1毫米的厚度均匀涂覆在硅胶衬底上,形成0.35平方米的圆形闪烁屏。配合4英寸光电倍增管和前置放大器,整套系统既能高效探测热中子,也能同时测量电磁粒子。

巧妙之处在于,热中子探测器能够区分不同信号:电磁粒子产生的是瞬间的高脉冲,而热中子俘获产生的则是微秒级的小脉冲。这种时间差异让研究人员能在一台设备中获得两类不同的物理信息,既提高了探测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实验验证:从概念到现实的技术演进

热中子探测技术从概念到实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过程。早在2012年底,研究人员就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安装了4台原型热中子探测器,开始了初步验证。这次试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探测器成功捕获了与全球海洋观测(ARGO)实验观测到的宇宙射线簇射相吻合的热中子信号,信号强度远超当地中子本底水平。

实验还发现,高海拔地区的热中子流强比海平面附近高出1.5个数量级,这一发现为后来在高海拔地区部署探测器阵列提供了科学基础。观测数据显示,强子产生的热中子主要分布在簇射轴心5米范围内,这为探测器间距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更关键的是,热中子信号数量与宇宙射线原初能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信号强度比传统强子探测方法高出10倍,证实了热中子探测器在宇宙射线强子成分测量中的有效性。

技术发展的下一阶段是热中子探测器阵列(ENDA)的建设。2017年,由16个热中子探测器组成的原型阵列在羊八井观测站投入运行,解决了闪烁体材料升级、数据采集模式改进以及低温环境稳定运行等技术难题。2019年12月,16台热中子探测器在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拉索”实验基地成功安装,开始与平方公里阵列(KM2A)和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WFCTA)进行符合测量。


2023年,由64台探测器组成的热中子探测器阵列正式建成投运,这标志着热中子探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宇宙射线“膝区”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平台。该阵列与“拉索”的其他3种探测系统——平方公里阵列、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和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共同构成了多参数测量体系,实现了对宇宙射线簇射的全方位立体观测。


科学发现:揭示宇宙射线的多维特征

热中子探测器阵列投入运行后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性能测试表明,热中子探测器的热中子俘获效率约为20%,为理论分析提供了重要基准。然而,长期运行数据显示,探测器性能明显受环境因素制约,计数率与温度、湿度变化密切相关——温度升高会增加热中子活动,而土壤湿度变化则会影响热中子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本底成分的复杂性超出了预期。研究人员识别出几类主要干扰源:环境中的低能伽马射线构成最大本底,尽管通过优化闪烁体厚度已大幅降低影响;太阳活动引起的热中子和超热中子会产生周期性波动;地表氡气衰变的放射性成分也会贡献本底信号,且与地质活动关系密切。

在与“拉索”其他探测系统的联合观测中,成果尤为突出。通过分析早期16个探测器的运行数据,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平方公里阵列和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阵列的符合宇宙射线簇射事例,并测量了这些事例中热中子的横向分布特征。结果证实,热中子信号确实能够提供传统探测方法难以获得的强子成分信息,为提升“膝区”宇宙射线成分识别能力开辟了新途径。

此外,热中子探测器阵列还观测到一些有趣的地球物理和太阳物理现象,包括与潮汐相关的周期性变化和太阳活动剧烈期的“福布什下降”现象,展现了这项技术在多学科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未来展望:热中子探测技术的丰富可能

热中子探测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令人期待的可能性。在技术层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的热中子俘获效率,通过优化中子增殖材料和慢化材料的使用,有望将探测器的灵敏度提升到新的水平。在实验规模方面,基于目前的运行经验和技术积累,未来有望建设更大规模的热中子探测器阵列,覆盖更广阔的探测面积。在科学目标方面,热中子探测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宇宙射线“膝区”分成分能谱的精确测量。根据理论预测,不同原子核成分的“膝区”位置应该依赖于其核电荷数或原子核总数。

展望更远的未来,热中子探测技术有望在下一代极大型宇宙射线观测设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西藏高原到四川高山,从实验室的概念验证到大科学装置的规模应用,热中子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科学技术创新的力量。这项技术代表了人类对宇宙认识能力的又一次飞跃。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向真理迈进的重要一步,而热中子探测技术正是这条探索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来源:悦智网

编辑:月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发布人:1ba8****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