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伪科普真广告”涉嫌多重违法
2023-10-23 10:29  浏览:89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评论

当下,在一些社交平台以及搜索引擎平台上,科普内容经常被用来给一些医疗机构广告导流。在同一页面上,健康科普内容下面经常会出现包含功效的医疗广告,诱导人们在阅读科普文章时点开。打着科普幌子的医疗广告让人防不胜防。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就有痤疮患者在网上浏览一篇皮肤健康科普文章时,通过文章下方的广告链接,找到号称能根治痤疮的某民营医疗机构。然而,患者在该医疗机构花费了1万多元,治疗5个月后,完全不见效果。

科普就是科普,广告就是广告,二者须有严格区分。在科普作品中插入医疗广告,医疗广告将自己伪装成科普文章,这些做法涉嫌多重违法。首先,涉嫌违背有关广告法规。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此外,《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发布医疗广告。

其次,涉嫌侵权。一些科普文章具有原创性,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医疗机构未经作者授权编发其科普作品,侵犯了作者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此外,一些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大量搬运其他平台的科普文章进行展现传播,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今年9月,一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曾发布公开信称,旗下平台医生科普内容被第三方用作广告导流,为此已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披着科普外衣的医疗广告,患者如果不能进行辨别,导致错误就医,不仅会延误病情,还会造成健康和财产方面的损失。同时,科普内容的原创作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某些不靠谱医疗机构的“广告代言人”,自身声誉和形象也会受到损害。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互联网广告监管,畅通举报渠道,严格依法处罚,坚决对医疗广告捆绑科普内容的行为说不。

同时,正规科普宣传应加强,以科学权威的内容占领科普阵地。有关部门和媒体应积极开展健康科普传播活动,扩大优质健康科普知识的来源和传播范围,让“伪科普真广告”失去市场。


文:张淳艺(公职人员)

编辑: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


发布人:9c1c****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