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鹫峰返回后,玄奘迅速投入到那烂陀的学习中。那烂陀是当时佛教文化的中心,藏书量在佛教界首屈一指。
公元632年春天: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瑜伽师地论》。这部佛典规模庞大、体系完备,非常深奥。
讲经过程:戒贤法师殚精竭虑,用了十五个月的时间才讲完这部长达四万颂的经书。这次讲经不仅在那烂陀引起轰动,更是全印度的盛事。
学术氛围:那烂陀的学术氛围严谨而开放,僧徒们日复一日地讨论佛法,学术氛围浓厚。
学术要求:进入那烂陀的门槛极高,只有学通古今的人才能进入。这里汇聚了博识多才、德操高尚的学者。
学习内容:玄奘不仅研读佛教经典,还学习古印度的逻辑学、语言学,尤其是对梵文的学习更是字斟句酌。
僧院布局:那烂陀有十一座整齐划一的僧院,僧舍、厨房、水井、石桌一应俱全。院落中间的平台可能是僧侣们辩经论道的地方。
学生生活:普通学生居住在标准化的僧院中,而高僧则住在特殊的院落。玄奘位列十大高僧,他的居室也位于其中。
历史意义:那烂陀是佛教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学术之地,其遗址至今仍震撼人心。
学术辉煌:公元七世纪,那烂陀是佛法最后的乐土,上万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礼佛诵经的声音回荡在恒河平原上。
学业精进:在那烂陀的五年里,玄奘从头到尾研读了《瑜伽师地论》三遍,学业日益精进。
精神寄托:那烂陀是玄奘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
贝叶经:在纸张传入印度之前,经书多用梵文书写在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多罗树叶防蛀防潮,可保存数百年。
抄写经文:抄写贝叶经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体力,经文是用铁笔刻在树叶上,再覆上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