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初起,北京的疫情防控形势逐渐严峻,法大疫情防控压力也不断增大。11月30日凌晨,学校接核酸检测机构报告,我校海淀校区核酸采样样本中出现“十混一”异常,经复检后确定一例检测结果呈阳性。学校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就相关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并启动应急预案。学校校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更是闻令而动、迅速到岗、有序分工, 又一次身披“白甲”,挺身而出,共同谱写抗疫一线群英谱。
紧急24小时,同心战疫
“高热40度!抗原检测阳性!”11月30日凌晨0点20分,一名发热的同学到海淀校区校医院主动就医,在当天的核酸结果未出的情况下,保有高度敏感性的医务人员,为确保结果不出偏差,为其使用两个不同厂家的抗原试剂做了4次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疫情就是命令。在这场控制疫情传播攻坚战中,校医院在与时间赛跑。为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条,学校立即启动紧急防疫预案,校医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启动预流调工作组。始终在校医院值守的校医院院长杜飞和海淀校区副院长蓝红带领驻校的医务人员立刻投入“战斗”。从为发热同学进行紧急对症处置,到联系发热门诊,请示海淀区疾控中心,再到复查发热同学的核酸送检、加急做好预流调、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一切工作开展迅速,又有条不紊。
昌平校区值守的副院长郝志杰接到通知后,密接关注海淀校区抗原阳性同学核酸检测情况的同时,立即组织人员进入紧张有序驰援工作,全力配合海淀校区防疫:驻校人员全部到岗准备预流调、将提前分装的4000余份抗原试剂盒紧急配送至海淀校区,并以最快速度集结8名医护前往海淀校区支援核酸采集任务。
经过一天一宿的奋战,校医院预流调工作组几名医护人员连夜赶出的预流调信息在与网信办数据的结合下,及时为全校的网格化管理和密接人员的判别提供了依据,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召之即来,来之则战,战之必胜,这是校医院全体人员对抗疫情的决心,也是必胜的信心。早在11月22日,因担心家里封控无法到岗上班,已经陆续有医护人员驻校,如今形势严峻,大家都毅然决然驻守在抗疫第一线。诊疗二部主任郭彤的父亲几天前刚刚离世,但当听说学校出现阳性,她毫不犹豫奔赴而来,迅速投入一线工作;口腔科大夫王海涛,父亲卧床在家需要照顾,可一旦涉及到工作上的事情,他总是说:“只要安排,我就来。”;内科大夫吴扬,右手因肌腱断裂还在复健期间,主动要求上班,右手不行就换左手来,尽量保证工作;还有不少医生夫妻双方都是医务人员,碰到爱人需要上岗、手术、值班的情况,孩子独自在家没人照顾,在驻校期间也没有任何抱怨……“即使大家各有自己的难处,但永远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这点让我特别感动。”蓝红动情地说。
这几天的日子生活是艰苦的,连续工作多日吞噬着大家所有的精力,寒风萧萧,气温骤降,连普通的手消也变成一道坎——双手会被冻得通红发麻。即便如此,大家毫不气馁、毫不退缩,而是满怀热忱、互相鼓励、坚守岗位,坚定者一定能度过难关的信念。
(气温骤降,在户外做核酸的医务人员双手冻得通红)
手秉萤烛,以心换心
海淀校区封闭管理期间,对因急病、大病外出就医等特殊情形出校的学生,被安排在健康观察点居住。做健康观察点的同学管理工作的宣新新和陈凤霞,在深感备受信任的同时,也明白这份责任的意义重大。管理健康观察点的工作十分复杂繁琐,单就学生出校这一件事,就有多种情况。学生出校时间不一、原因不一、人数不一,需要熟悉每一个出校学生的名字,因为出校学生中可能包含已经入住观察点的学生,再次出校意味着要重新计算观察时间。
而学生出校后,怎么知道他们回来的时间?宣新新、陈凤霞和郭彤曾多次到观察点值班室调研,打印、更换观察点微信群的二维码,与后勤值班老师沟通,让返校入住的学生扫码。如果到了晚上,仍有出校的学生未入群,宣新新、陈凤霞和同事会电话联系本人或辅导员,确保每一位健康观察点的学生都能安全顺利返校并入住。
疫情中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都是抵抗病毒的保护伞。如何保护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是宣新新、陈凤霞担心的一件事。病症的后续治疗能否顺利进行?在观察点期间拔牙或手术后如何进行拆线?自己的病到底需要何种治疗?这些都是同学们担心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建立了微信群、留下了校医院急诊电话,并利用校医院小程序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不论是医疗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我们看到了都会尽快回复、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能减少同学们的焦虑紧张。”这段时间,宣新新总是盯着电脑屏幕或手机,及时耐心解答同学的问题,一般过了夜里12点才能安心入睡。她明白,在这个特殊时刻,她能为学生倾注无限安心温润的力量。
每次提醒同学填报体温、下楼做核酸,或是询问同学外出就医情况,返校入住健康观察点,宣新新和同事的语气都尽可能的温柔体贴。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希望能给学生多一点的关心和温暖。
“我也曾经离家求学,知道离开家的滋味。即使我们毫无经验,也会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细做扎实,让同学们体会到学校为他们作出的努力。”这是宣新新的承诺。
三旬白衣,恪守誓言
“终身纯洁,忠贞职守”,这是昌平校区医院护士闫海英从医30年间始终铭记并时刻践行的誓言。
历次抗疫工作中,身为一线护士的闫海英面对的是极大的工作压力,包括需要长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参与抗原检测和清洁等各种任务。她先前做过手术,腰部打上了两个钢板、钉着四颗钢钉,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腰部常常会隐隐作痛。又是已近退休之龄的年纪,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再加上需要长期穿戴厚重的防护服,闫海英的身体常常在超负荷运转。
(口罩戴时间长了在脸上留下深深的勒痕)
“闫老师,您年龄大、身体不好,快下来吧,我来替您”“别硬撑着,快去躺一会儿”,这是同事们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说的话,是让闫海英深受感触的地方,也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每有任务下达,她从不以身体、年龄为借口推辞,从没说不,从未说不行,而是永远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一次清洁任务中,由于长时间闷在不透气的防护服中,浑身热气蒸腾直冲脑门,腰部疼痛难熬,她几乎就要昏倒,可是她依然坚持了下来,“多坚持一分钟是一分钟,多做一个是一个,为后面的同事争取时间、减轻压力”。
年龄更大、工龄更长,意味着有更加丰富的经验与阅历。每有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下达,闫海英总会第一个冲上前去,用自身的努力与尝试为同事们摸索未知、树立标杆。闫海英的丈夫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两人常常需要都奔赴抗疫一线作战,他们总能相互理解、交流抗疫经验,也能互相打气、鼓励对方,更好地坚守当初许下的誓言。
从医30年,是年岁的流逝、阅历的增长,也是对自己工作内涵不断摸索与产生新的理解的过程。“其实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觉得在百年不遇的大疫情面前,我作为一名从医30年的白衣战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不能退缩,要为年轻人做出表率,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出一份力。”她这样说。
暗香盈袖,蝶引翩跹
一楼,二楼,三楼……护士张西娟开始了每日的“扫楼”工作,为健康观察点的学生做上门核酸检测。拧开试管、拆出拭子、采集样本,张西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机械、重复而又繁重的工作早已让她的手臂酸胀不已,但为了帮助同学们早日结束隔离回归正常生活,她还是长舒一口气以缓解身体不适,一次又一次地敲开了下一扇门。“工作虽然辛苦,但会收到同学们许多小惊喜,为这深秋寒冬增添几分暖意。比如,同学们做完核酸都会说声‘谢谢’‘你们辛苦啦’,这真的让我们特别感动。” 张西娟说。
这漫长的抗疫从初春一直到寒冬,过程中有许多记忆碎片难以忘却。今年6月,也是疫情防控吃紧的时刻。当时天气还很闷热,还是常态化核酸检测。趁着检测人流低潮的间隙,张西娟瞥见,身边似乎有一只蝴蝶已然盘旋良久。她趁闲朝着蝴蝶伸出手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蝴蝶轻轻扇动羽翼,竟缓慢飞落停于掌心。那是张西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观察蝴蝶,这样不怕人的蝴蝶,“难道是前生的梁山伯?”张西娟笑着和身边的同事打趣。检测人员渐渐多了起来,尽管心中不舍这奇妙缘分,但张西娟明白自身的职责所在,手掌轻抬间,蝴蝶翩跹而去,似乎也在默默支持护士的工作。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张西娟在后来一次核酸检测中看见一个很合眼缘的姑娘,忽然想起那只掌上的蝴蝶,便随口问了问,谁料竟就是那位姑娘拍摄到了。“这万分之一的缘分都让你碰到了”,同事们听说这美妙的邂逅后不由得调侃道。
张西娟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希望的蝴蝶能够飞越这个寒冬,飞往下一个春天。
张西娟是校医院众多一线医务人员的缩影,核酸检测正是他们抗疫期间的主要战场。春夏正午时分室外采样时防护服中闷热汗湿的身体,秋冬午夜凌晨被寒风低温冻到失去触觉的双手,凛冽狂风中几乎稳不住的身形和几近窒息的感觉……可每每提到他们的工作,他们只是笑着摆手,说自己只是在做自己最基本、最普通、最应该的本职工作而已,不值一提;他们只会把更多的功劳归到其他同事身上,归到校医院这个团结的整体身上。
自疫情以来,昌平校区管理各类健康观察同学4474人,仅今年1.1日至今,管理涉疫、返校、发热同学2296人。每天三次体温监测,每日一次上门核酸,最多一天达200人。
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当此疫情紧急之时,正是有这样一群“白衣战士”,方能护得我们生活和学习无罹患新冠之忧。我们的镜头关注的终究只是少数,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医护人员,无不值得我们感谢。谢谢你们,我们可爱的白衣天使们!
法大微信 【第20221205期】
内容来源:新闻中心
文字:鄢峻安 卞纪婕 梁诗雨
排版:王梦茜
校对:李佳鸿
责任编辑: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