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黑云翻墨又何妨,人性光辉闪明光
2023-08-06 10:51  浏览:188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苏东坡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20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2岁想投水自尽,43岁被贬黄州,48岁丧子苏遁,57岁被贬惠州,60岁被贬海南。

60岁时,他怕了,怕自己要埋骨在天崖海角而不能叶落归根,他的怕是实实在在的真,是的,换了谁,谁不怕呢?

怕是心的苍白。

苍白里总有悲悲惨惨凄凄的景象,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出家的那一幕:大雪封山封路,天和地连成一体让人无法分辨,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的只有刺眼的皑皑白雪,纯白世界里,由远及近,忽闪忽现,若有若无的一个小红点,那就是宝玉,他身上依然披着大红毡,头上却不见了那一对灵动的簪缨。

这是万物掩埋后的空灵,这是万念俱灰后的苍白。

宝玉遁入了空门,悲观到虚无,从此缁衣素服,万事皆空。

苏轼并不是,他虽然老了,他是“打不死的小强”。

一个男人正值壮年,壮年是一个人事业扬帆最好的年纪,苏轼仕途不顺,一贬再贬,越贬越远,贬到荒无人烟之地,贬到天崖海角无人问津。

用边缘化的方法,漠视一个有才之人。其实,使其无归是表面的掩饰,致其死,才是真正的目的。

你知道吗?

此时,在朝庭之中,执掌朝中大权,对苏轼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之人除了皇帝,正是苏轼一直在心里视为挚友的一个人——张惇。

我们说,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瓜葛的社会,那是不是意味着现代人,生活在嫉妒的温床里呢?

其实,古代社会的人也一样。

苏轼说,和张惇是“一辈子的交情”。

张惇是太了解苏轼的人,了解他的人情和才情。年轻时,张惇就目睹过苏轼的才华和干事业的恒心和决心,他知道,苏轼一旦北归,必会再次受到朝庭重用,这是此时的他极不愿意看到的。

到此,让我想到了周瑜,他声嘶力竭地仰天长哭的一幕如在眼前,接着周瑜向天发问,“既生瑜儿何生亮!”。

这是怎样的狭隘之心啊!

周瑜的下场,你是知道的。悄悄剧透一下,其实,张惇的下场也很惨,但却与苏轼无关。

朝野经过新旧党争的大震荡大肃清大翻篇之时,已过了花甲之年的苏轼终于得以北归,他回到了朝堂,虽然没有完全恢复之前的官职,他手里依然有提携年轻新秀的机会,而张惇的两个儿子就在新秀的行列中。

其实,在被提携之前,张惇的儿子们就在不断地写信给苏轼,希望苏轼日后能放过张惇一码。

张惇再也不能翻云覆雨了。

而此时的苏轼,其实早已看淡这一生的忧患浮沉和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

度尽劫波,苏轼只觉得“人人皆可原谅”。

从古至今,人们爱苏轼,因为他活得真实。

他善良,他软弱,他理想主义,他迷茫,他会伤春悲秋……但更多的是,他相信明天会更好。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残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原来,他就是和我们同行的那个人。

发布人:2b79****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