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是想赚大钱的,必须要有好心肠和霹雳手段,里面有3个重点:
1、境界,这是降服高手的。
2、能力,这是降服普通人的。
3、手段,这是降服小人的。
我们从小到大,主要是学2个东西,一个是境界,另一个是能力,很少有人学习手段。
境界教我们如何做人,能力教我们如何赚钱,实际上大部分人连这2个都没学好,比如,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学过赚钱这门课。
很多人认为有了境界,有了能力就够了,不需要手段,只要不懂手段的,最后往往都被小人害的比较惨。
懂,不等于用。
就相当于:有,不等于用。
比如原子弹。
2
人生一大有意思之处在于:你跟谁靠近,就如同间接的体验了那个人的生活和方式,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平行宇宙。
所以,选择什么人,就等于选择了哪种生活。
3
以前太自大了,总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什么,后来我才明白,成年人只能在已经定性的里面去筛选更与自己契合的人,而不是去改变一个人的形状。
员工,也是如此。
网民也是,动不动就指点江山。
4
如何评价你的团队?
黄峥:我跟我团队打的比方是说,人生是个过程,然后呢,我们就好象农民工进上海打工,我一开始水平差,我就搬砖头,到后来洗碗,洗碗过了之后做厨师,厨师做好了之后就开饭店,我们的过程是这样的,并不意味着说我之前的事情跟现在没有关系,甚至有一天我开了餐厅之后,我回过头去,我也会去洗碗,我也会去做厨师,整个东西就串起来了。所以你看我们今天这个团队,看起来拼好货是个新公司,但是你看都是老人,创业好多年了。
5
把每一件手头事,变成热爱之事。
可以一天看完一部剧的人,就可能一天读完一本书;可以刷手机到深夜的人,就有用功到凌晨的潜能;可以追星聊八卦不知时日过的人,一旦找到热爱之事,也能尽情投入忘我沉浸。
把平日上瘾沉迷之事,换成能提升自我的领域,那之前为自己碌碌无为的懊恼,就会变成欣欣向荣的转机。
所以遇到自己缺乏纪律的时刻,想想这可能意味着一旦走上正道,也会势不可挡,只要学会转换自己的频道。
你有挚热之能力,为何不试试用到曾经回避的地方?你可以!
就怕对什么都不上瘾的人。
6
人是宇宙中非常非常渺小的存在,人生的时间又是无比的短暂,能做的能改变的都是极其有限的。
这应该是我们时时都应该清楚的背景。
人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出身,年幼时受的教育以及当前自身的利益角色。
所以当判断一个权威的观点,或者判断一个世俗通行的看法,一个父母的期望的时候要能知道他的背景,结合他的背景利益角色来看。
在结合了这些背景事实的基础上需要的往往只是常识去判断,更多的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有勇气依然追寻理性。
(常识其实是显而易见,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继承的偏见和个人利益导致的偏见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对这些常识视而不见。这个是不是和佛经里讲的很像?)
常识 common sense ——黄铮
7
need-to-insert-img
德国小镇。
8
人性一般是对离自己很遥远的,无法亲自近距离验证的东西,会把它过于理想化。而一旦想象的翅膀任意乱飞,并在人群中传播,臆想出来的东西可以和真相差得很远,因为无法验证。
一个例子是十九世纪之前欧洲民众普遍的对于中国文化和经济的神往和理想化,大众的臆想和真相的差距可笑到了极点。
还有一个例子是金融圈以外的人,对于大投行的分析师的本能的一种膜拜。一个二三十岁缺乏长期实践经验的小毛孩,只是因为挂了大公司招牌,穿了一件西装,他的一些非常肤浅甚至完全是为了交差随便炮制的一些分析,被圈外人奉为神明。甚至这些分析的长期记录非常糟糕,屡屡被证明是错误的,也不妨碍这些可笑的分析师继续保持其影响力。
可以说我们对于自己不了解或无法深入接触的领域,都存在一厢情愿的理想化(或者说错误的思维模型)的情况。而且这种错误深入大脑,惯性很强大,必须主动去检讨,每天不断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才有可能跳出各种各样的坑。
9
一个圈子里的常识,通常是另一个圈子里的惊天秘密。
行业也一样。
运动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