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原名《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石刻,与《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共同位列“天下十大隶书”之林,也是隶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因此其素有“隶书中的草书”之称。那么,《石门颂》为何能够享有如此高的书坛地位呢?它到底好在哪里?
在点画上
《石门颂》不同于《曹全碑》、《华山碑》、《张迁碑》、《史晨碑》、《乙瑛碑》等其他汉隶,其他汉隶均是典型的隶书,横画、撇画、捺画、点画等起伏分明,堪称“最正宗”的隶书笔画形态。
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易,再加上书写者面对的是粗糙不堪、高低不平的刻石,因此,书写者难以控制笔法,在笔画形态上,不如其他隶书更为清晰和秀美。但是,此作因势利导,在粗糙的刻石上依然展现了其巧妙的构思,使得每个笔画颇具朦胧美,从而形成了与其他隶书截然不同的形态。
在结体上
大小不一,洒落有致,纵横劲拔,博采众长。大部分隶书作品往往大小相同,而此作因为刻石表面的凹凸和纹理的变化,书写者并不刻意追求字的大小相同,并且,王戎根据刻石的纹理和起伏,加大了纵横的变化,使得整个作品虽然少了些隶书本身的庄严,却多了些行书、草书等字体的活泼和灵动。这样一来,王戎化劣势为优势,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而增添了些盎然生机。
此外,细观此刻石,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字的结体与后来出现的竹木简犊的小字很相近,由于点画的错落,不但使许多字的结体出现新的体势,而且加强了字里行间的特别趣味。有的字如出现新的体势,而且加强了字里行间的特别趣味。有的字如“命、升、诵”等竖笔特别长,这在汉隶石刻中是少见的,但在竹木简中常可看到这些写法。
在笔法上
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逸自然。此作可与《张迁碑》相比,《张迁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而《石门颂》与其正好相反,此作以圆润、洒脱取胜,以圆为主,以圆驭方,方圆结合,堪称汉隶圆笔系统的代表作。
《石门颂》自被发现以来,一直备受赞誉。其保留的汉代简书的遗韵,在全国现存的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清代以来,不少碑学大家均对此作深入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具书——《辞海》中的辞海二字便出自《石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