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学术圆桌 | 以科技赋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2025-04-17 16:05  浏览:61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专章部署,提出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为我国做好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方法路径。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科技的加速发展给国家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科技与国家安全研究面临新的问题。本期“学术圆桌”就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科技赋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做出一点有益探索。

目录

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意义与着力点

傅小强

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肖晞

科技赋能提升国家安全韧性

阙天舒

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意义与着力点

傅小强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技赋能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需从战略高度把握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重大意义,并以系统性举措推动科技赋能落地见效。

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意义重大

作为支撑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科技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科技赋能是激发和强化国家安全主体创新活力、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方式变革和有效提升国家安全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第一,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是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新时代以来,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迫切要求全面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推进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手段方式变革,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二,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是应对复杂国家安全挑战的破局之钥。当前,我国所面临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科技赋能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成为破解复杂安全挑战、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安全风险领域多维扩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交织共振,科技既是风险源头,更是防风险盾牌,各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数据、网络、太空等新型安全领域治理效能高度依赖科学技术发展。二是各领域安全风险具有明显的跨界性、传导性,只有通过科技赋能,才能变革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各安全领域的全链条、全要素覆盖和高效协同,系统高效准确的风险预警、决策支持、应急处置,都需要科技加持。

第三,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是赢得国际博弈主动的战略之举。首先,通过推进科技赋能能够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将科技应用于国家安全,能够为国家安全穿上科技铠甲,筑牢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更为深远的是,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有助于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其次,通过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能够激发和强化国家安全主体的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此过程中打破“卡脖子”困境、储备更多战略能力,从而塑造竞争优势、掌握战略主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

第四,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强基之道。科技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变量,更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科技赋能国家安全不仅能够解决安全问题,还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实现发展与安全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科技赋能能够提升国家安全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科技赋能国家安全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因科技赋能而产生的创新成果,能够进一步作用于发展,实现“安全效能”向“发展动能”的转化。科技赋能的溢出效应正在重构产业链安全与发展逻辑。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其最初定位为国家安全战略工程,现已催生出近万亿产业规模。

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须坚持的原则

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赋能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与构建国家安全新格局相适应,科技赋能的运用和发展需要把握四个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系统推进与协同联动。国家安全工作复杂多变,须坚持系统思维,以整体、全面、综合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从战略上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工作,也要以系统思维为牵引,秉持大安全理念,加强全局性设计、系统性规划、整体性推动,将各领域安全统合在一起,形成总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建立切实可操作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协同联动机制,凝聚以科技赋能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与实战实用。国家安全工作全域覆盖,须坚持科学统筹,理顺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各对关系。要将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科技赋能工作一起谋划部署,形成第四次技术革命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要重视实战实用的鲜明导向,从问题导向出发、精准落地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工作,创建适应重大斗争需要的国家安全实战伟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和共同强化的新质战斗力增长极。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与前瞻布局。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居安思危,充分预判风险、储备防范风险的科技先手和化解风险的技术高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针对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技术短板、安全“漏洞”、科技“软肋”,须集中优势资源予以重点突破。同时,以更长远眼光把握问题,预判科技发展态势、国家安全形势、能力体系增势,提前布局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形成利长远的国家安全科技支撑。

四是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工作需要以科技赋能各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技术基础,更要以新技术形成新模式、新思路,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国家安全。须立足防风险大前提,丰富维护国家安全的可用技术“工具包”,切实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扭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强化战略布局,牢牢掌握国家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

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着力点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科技安全置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位置,把推进科技赋能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促进科技发展与科技安全良性互动,以高水平科技安全支撑和保障高水平国家安全。

第一,完善支持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战略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工作。加强中央科技委员会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之间的协同,在广泛调研、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工作的要点、难点、痛点,制定《国家安全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建立重点领域“国家安全科技需求清单”,并加强与已有科研资源的对接。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一体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聚焦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技术卡位,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及赋能国家安全能力。

第二,打造科技充分赋能的国家安全能力体系。切实提升国家安全工作的技术“锐实力”,以数智化建设为新质战斗力提供不竭动力源。积极推动网络尖端技术应用,强化“数据算力算法”建设,实施智能化发展战略,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国家安全重点场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数智+国家安全”的科技赋能体系,切实提升维护、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确保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技术自主可控,升级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安全基础设施,形成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技术储备,力争安全战略主动。

第三,完善科技赋能下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敏锐捕捉关乎国家安全的最新动态。建立集合各部门资源、触及各领域事件的国家安全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数智技术,放眼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提高对重大涉我事件、潜在安全风险、最新安全形势的常态化监测、动态化感知、智能化分析,第一时间捕获安全威胁。优化我国家安全预警指标设计、大模型构建,强化国家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功能。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大模型训练,针对发生危害国家安全事件后的应急处突行动,进行现场推演、方针模拟、实战演练,参考智能支持,形成更为完善的国家安全防护方案,提高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先期预防和精准打击,有效防范、遏制和处置安全事件。

第四,健全国家安全科技人才培养人才体系。加快培养具备数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国家安全人才体系。完善对国家安全队伍的科技技能培训,打造具备科技素养、多学科背景、全面发展的国家安全“战队”。拓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计划,鼓励更多技术人才投身国家安全事业,充实国家安全人才矩阵。强化对数智技术领域的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形成具有跨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蓄水池”。同时,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与科技素养,筑牢技术变革时代下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

第五,构建应对衍生风险的科技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国内科技安全治理和标准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和规则制定,为国家安全工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奠定规则基础。重视科技赋能的次生风险防控,加强科技手段引入的安全性评估,建立科技赋能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强化技术应用动态检测,防范技术异化和权力滥用,强化科技赋能的安全可靠性。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肖晞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成果,以高速性、通用性、智能性和交互性的颠覆性特点,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技术变革交织的当下,应当用系统思维剖析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的冲击。既要重视国际格局变化中传统安全受到的冲击,也应警惕全球治理体系转型下非传统安全风险,甚至技术带来的“人的异化”也应被纳入考量。

当前,权力博弈从战略决策到军事竞争,从经济发展到话语权建设都有人工智能的介入。这就使得权力分配形式趋向数字化、结构化、扁平化。国家主权安全、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正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特别是技术的不正当使用已经开始改变战争形态。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技术的发展和军事目的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变革就会随之产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削减战争成本,并为军事技术、战略分析、信息搜集等诸多领域提供新的模式与路径。军事装备日益精确化、智能化、无人化、远程化发展,战争形态日益向信息战、舆论战、认知战与军事行动相互交织的复杂趋势演变。在致命自主武器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所带来的风险和伦理问题也引发广泛关注。致命自主武器系统的相对“自主”也导致了诸多问题,比如自主武器系统导致的战争伦理问题。科技发展引发的军备竞赛无疑会给国际安全局势注入不稳定因素。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增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权力博弈的复杂性,同时也使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分配发生变化。当前,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在技术整合和研发方面的优势超过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可以在多国进行经营实现“风险分散”,以至于无须政府或国家力量支持就可以形成庞大的“网络社区”。尽管这种情况稍显极端,但这一可能与非国家形态权力集团结合带来的安全风险值得关注。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对国家如何破解公民“信息茧房”、如何治理虚假信息、如何引导公民形成正确认知提出了紧迫且更高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对认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作用于舆论和宣传层面,进而逐渐影响人们的思维。舆论宣传能力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也在引导公众心理方面产生巨大作用。舆论是话语的表现,话语隐藏着意识形态内涵。因此,在意识形态竞争胶着的国际态势下,亟须重视人工智能与舆论宣传相结合产生的负外部性。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官方组织和媒体入驻社交平台,网络逐渐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媒介。这意味着个体的主观意见表达更加容易,公众与政府信息交互渠道更加多元,甚至跨文化交流更加迅速、频繁。而在讨论与传播过程中,信息造假情况成为一种常态,这既给公众接受和筛选信息带来困境,也影响政府部门获取民意的准确性。虚假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混乱和无序”,如果这种认知影响被用作国家间竞争武器,其后果难以设想,意识形态撕裂、操纵、解构风险将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人工智能所引发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两方面。社会生产力飙升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成为必然趋势,生产关系、政策法律的适配性滞后导致社会问题加剧。在国家间关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产业回流,加剧经济逆全球化的趋势,进而加剧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差异。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分析数据,还可通过接收文本、图像、音频的输入按需输出各种类型数据。在社会运行方面,人工智能的知识生产能力给科研、学术、传媒、司法等领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国际层面,人工智能技术扩散也增加了跨国犯罪和反恐行动的难度。技术获取门槛的降低、数字资源的快速流动,促使非法组织制造高隐秘性、大范围的犯罪活动。

人工智能引发的人类身份危机也开始受到关注,人类主体性存在或将面临挑战。人工智能算法逻辑可以广泛收集使用者数据,屏蔽或筛检信息进行精准推送和观点引导,降低使用者自由获取信息和思考判断的能力。碎片化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将收集的数据转化为海量同质化信息反蚀人类社会,造成人的信息空间扁平化、单一化。新型人机文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应当思考如何平衡其与人类文化的张力。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前沿的颠覆性技术,已经成为诸多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在极大推动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主体性和工具性作用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也是多元复杂的。因此,需要以系统的思维构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以应对时代变局下的技术变革。既要提升国家自身技术能力,也要增强国家间战略互信;既要发挥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也要迅速建立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既要提升人工智能知识普及,也要强化认知引导。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

作者系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教授

科技赋能提升国家安全韧性

阙天舒

国家安全不仅涵盖传统安全范畴,更具韧性特质,体现为国家在面对内外风险和挑战时,能迅速调整、适应和恢复,保持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如何在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过程中,把握科技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搭建充分发挥科技作用,防范并消解各种内外风险的国家安全韧性治理体系成为数字时代国家安全治理的关键。

韧性核心:基础性赋能下技术创新的源头增益

科技赋能的意义在于,科技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久的科技创新确保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与技术风险管控,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国家间围绕科技资源的争夺也愈发激烈,关键技术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制高点。关键与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更是防范外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可以有效防止“卡脖子”问题对国家带来的安全风险。这种自主可控不仅意味着在技术上拥有独立研发和生产的能力,还意味着在面对国际竞争和技术封锁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有效的技术风险管控能够助力国家敏锐地察觉并及时应对潜在的技术安全威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伪造等依赖黑盒算法的领域,合理且高效的技术风险管控可以防止这些新兴技术因滥用或误用而衍生的社会、经济及伦理问题,从而为国家安全构筑起一道更为坚固的防线。

因此,我国需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最关键的是,要依靠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体系,强化关键技术攻坚,掌握科技主动权。第一,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促进自主创新,并通过政策激励、财政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来强化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第二,同步建立核心技术储备和技术生态系统,在战略性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储备,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并确保科技创新链条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第三,为规范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还要制定和推广自主技术标准。第四,可进一步强化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在技术监管中的作用,制定安全、严格的技术使用规则,约束技术的滥用行为,并定期回顾与调整技术自主与风险管控策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技术风险事件,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韧性驱动:结构性赋能下产业变革的动力支撑

科技赋能的意义还在于,科技创新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动力保障。这种动力保障体现在,通过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科技渗透与改造,推动产业变革与经济转型,催生出新质生产力上,这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驱动力。具体而言,首先,科技创新带来了关键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共同推动了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其次,产业转型与数字化带来了数据要素的蓬勃发展,还使得其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得以实现创新性配置,从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产业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加,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了更加完善、高效的产业体系。

所以,我国须采取更多刺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第一,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科研领域,提供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优化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第二,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融资渠道,提升产业链韧性。第三,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第四,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韧性网络:功能性赋能下安全体系的动态升级

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安全动力保障体现在,由技术研发落地与产业变革转型带来的先进技术在国家安全各个领域的扩散与应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安全韧性的增强上。科技赋能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从基础安全到风险应急再到应急响应的全方位支持。在基础安全方面,科技确保了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如依托于物联网、大数据与机器算法等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动态调节。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先进技术保障,通过无人机、卫星成像、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增强边境监控和军事防御等。在风险防范中,科技赋能确保了风险监测系统的智能化与全面覆盖,如预测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借助AI模型识别网络空间内的异常流量、可疑行为模式等特征,及时预警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等。在应急响应上,科技赋能确保了资源调动的高效化与智能化,如突发事件发生时对需求的实时整合和分析,以此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科技赋能不仅由此强化了安全基础,还推动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构建了创新融合的安全治理体系,整体提升了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国际形势中的应对能力,为国家的持续稳定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此,我国须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基础上,强化科技在国家安全治理各领域的应用,搭建全方位的国家安全韧性网络。第一,通过建立和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信息和资源在政府内部及外部多元主体间的共享和协调,加快科技创新在各领域安全、迅速地落地应用的步伐,以确保各承灾载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迅速进入韧性管理状态,进行抵御、适应、学习和恢复。第二,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推动前沿技术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实际应用。安全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携手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测试、验证和落地,为国家安全系统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和产品储备。第三,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构建国家级智能化技术扩散平台,方便各安全部门共享和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该平台可包含技术库、案例库、操作指引等模块,并集成AI推荐系统,根据各部门需求智能推送合适的创新技术,确保技术推广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第四,提高公众对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认知,普及网络安全、信息保护、应急响应等知识。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和社区培训,提高公众对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认知,增强公众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安全使用意识,构建出全民共筑的强大安全防线。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汪书丞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发布人:004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