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长久沉寂之后,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佳作不断,“中国动画学派”呈现复兴之势。梳理国产动画电影的百年兴衰发展史可以看出,其再崛起正是得益于守正创新,是扎根传统美学精神,在传承东方意境审美、提炼传统形式内容,达到神形兼备的基础上,平衡艺术与商业,建构现实主义叙事、表现当代社会思潮,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结果。未来,动画创作者要坚守民族风格,构建话语体系,用动画艺术讲好时代故事。
钱穆在《国史大纲》开篇部分即论述:“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百年中国动画史,总体经过了由兴转衰再现复兴曙光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陷入低谷期之后,近年来,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到《雄狮少年》(2021),优质国产动画电影接连诞生,使“国漫崛起”之声不绝于耳。实现国产动画电影真正复兴,有必要回溯历史,披沙沥金,建构话语体系,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为“中国动画学派”今后艺术实践的丰富发展指明航向。
一、兴衰:国产动画电影历程
由于史料的缺失以及定义的模糊,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诞生年份甚至哪一部才是首部国产动画电影并无定论。多数观点认为《大闹画室》(1926)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也有观点认为《暂停》(1923)才是发端。[1]还有学者将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2)作为起点,然而却有考证该片实际完成于1926年。[2]只能概括地讲,国产动画电影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目前公认,首部现代意义上的国产动画电影是万氏兄弟制作的时长80分钟的《铁扇公主》(1941)。这是世界上第4部动画电影长片,“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就是受此影响才转行动画创作的。正因为国产动画电影在初期曾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经历长期低迷之后,业内才振奋于其复兴。也正基于此,谈国产动画电影的复兴,必须要洞鉴古今,探寻何以兴衰。
《中国动画电影史》《中国动画黄金八十年》《中国动画通史》《中国动画史研究》等著作从不同角度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如果聚焦于近20年来由衰弱到复兴的变化,笔者以1995年中国动画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2009)、《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这两部代表性影片为界,将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历程划分为立潮头(20世纪20年代—1994)、跌低谷(1995—2008)、探出路(2009—2014)以及再崛起(2015年以来)这4个时期。
(一)立潮头(20世纪20年代—1994)
万氏兄弟及其部分代表作
国产动画电影缘起于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万氏兄弟。中国自古讲求文以载道,电影在十里洋场也承载着家国情怀。“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在1925年发文倡议“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发扬中国艺术使它在世界上有个位置”。万氏兄弟曾工作的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也强调影片“以裨益社会教育为目的”。[3]在当时背景下,万氏兄弟立志做出动画电影,并非单纯为了娱乐,而是被国外作品吸引后希望中国人能有自己的作品。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国产动画电影就伴生了鲜明的民族性。
到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后,万氏兄弟绘制了《同胞速醒》(1931)、《精诚团结》(1932)、《民族痛史》(1936)等20余部号召大众反抗侵略的动画短片。在《铁扇公主》中,开场字幕就点明主旨“坚持信念,大众一心,始能获得此扑灭凶焰之芭蕉扇”,呼吁团结抗日。此外,影片中人物造型还大量吸收传统戏曲元素,并把中国山水画搬上银幕,具有浓郁的传统特色。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至90年代,国产动画电影硕果累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国产动画电影的主阵地,提出“明确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在题材和形式上也考虑到成人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老少咸宜’”的宗旨,将木偶、水墨、剪纸、折纸等民间传统技艺融入动画,制作出了《猪八戒吃西瓜》(1958)、《小蝌蚪找妈妈》(1961)、《牧笛》(1963)、《大闹天宫》(上1961、下1964)、《哪吒闹海》(1979)、《阿凡提的故事》(1980)、《天书奇谭》(1983)、《葫芦兄弟》(1986)、《山水情》(1988)等几百部经典动画作品。这些经典记忆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就了享誉国际的“中国动画学派”。
剪纸动画《葫芦兄弟》
(二)跌低谷(1995—2008)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状况的变化,国产动画电影逐渐受到冲击。1995年1月1日,中国电影业的市场化改革从动画片开始。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取消了实行40多年的统购包销政策,制片公司自主安排经营,行业发生深刻变化。国产动画电影进入低谷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日、韩等国外动画电影的引进,不同风格的影片带给观众强烈的新鲜感,夺走了国产片的大部分市场;再者是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国产动画慢工细活的创作方式遭遇了不适应,部分行业人才流失,还有一些制片厂承接了国外影片的代工业务,这些因素导致国产片数量减少;第三是科技变革尤其是电视机开始普及,动画制作从长短片向系列片转型,同时还面临着电视剧、电视综艺等其他电视节目的竞争。
客观来讲,这一时期国产动画电影遭遇的是市场变化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阵痛,而非一直立足的民族风格等发生问题。这一时期,与经典一脉相承的《宝莲灯》(1999)、《桃花源记》(2008)等作品依旧取得成功。
(三)探出路(2009—2014)
在国产动画进入低谷期近10年后,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出台《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从政策机制、人才培养、市场监管等方面扶植国产动画,促进产业繁荣。业内不断探索新出路,直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2009)问世,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进入新阶段。在这一时期,还有《猪猪侠1:囧囧危机》(2012)、《猪猪侠2:勇闯巨人岛》(2014)、《虹猫蓝兔火凤凰》(2014)、《熊出没之夺宝熊兵》(2014)、《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秘密计划》(2014)等相继上映,国产IP壮大,一定程度上重振了市场信心。
然而必须要看到,这些影片放弃了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传承的民族化风格,难成经典。此外,这一阶段还陷入了定位低幼化的旋涡,不能满足多数观影群体的消费需求,对比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代既“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又“考虑到成人的欣赏趣味”来说,可谓是一种倒退,部分国产作品还因对国外作品设计和叙事的简单模仿甚至抄袭而备受诟病。
(四)再崛起(2015年以来)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上映真正给国产动画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其脱胎于经典而又有创新,摆脱了过往近20年来国产动画低幼、粗劣的刻板印象。自此之后,《大鱼海棠》(2016)、《白蛇:缘起》(2019)、《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白蛇2:青蛇劫起》(2021)、《雄狮少年》(2021)等佳作连连。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国内院线动画电影年均票房达45亿元,其中国产份额占比已近七成,[4]《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以50.35亿元高居当前中国电影票房榜第四。
梳理国产动画电影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其兴衰就是围绕两点:一是能否做好对于民族文化的解读与传承,是否内含东方意蕴;二是能否做好现实主义的叙事建构,是否能够老少咸宜。
二、守正:扎根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电影史上声名赫赫的“中国动画学派”称谓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迄今并无明确定义,主要是其与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芝加哥学派”等不同,并未完成学科体系构建。“中国动画学派”目前多用于指代20世纪50—80年代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主阵地创作的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及其作者。不过这一粗略的定义问题有二:一是以国别和年代为标准过于宽泛,二是无法继续传承发展。具体来说,好莱坞创作的拥有中国传统元素但本质还是西方叙事的《花木兰》《功夫熊猫》《忍者神龟》等影片自然不属于“中国动画学派”,但如果仅以年代稍晚为由,不将同样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宝莲灯》等影片划归为“中国动画学派”却也有失偏颇。然而,若突破年代限制,“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产系列动画电影又确实无法归为同类。因此,结合前文对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兴衰的梳理,界定“中国动画学派”应该遗貌取神,紧紧抓住“民族性”这一本质。凡是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产动画电影都属于“中国动画学派”,《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雄狮少年》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都可位列其中,如此方能看出国产动画电影的复兴。
国产动画电影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也要尊重长期以来的审美标准和风格。“中国动画学派”过往的成功,核心就是做好了民族文化的解读与传承,实现了“意境”和“形式”神形兼备的东方意蕴。
(一)神:意境传神
动画电影塑造虚拟而非真实的形象,其视觉构成本质上是一种造型艺术。从单线平涂到数字技术,在制作工艺改变的背后,动画一直没有脱离广义的美术范畴。而国内曾把动画电影称为“美术片”,重要原因就是国产动画电影尤其注重对于意境美的营造,在画面构图和场景设计上传承了国画“写意传神”“寓情于景”“物我交融”的传统审美观念。
自萌芽时起,国产动画电影就不仅是种技术,更是艺术。中国动画的奠基人万氏兄弟自小热爱绘画,其他动画创作者大都具有深厚艺术积淀,许多近现代美术大师还直接或间接参与过动画片的绘制。国产动画电影的形成发展深受国画的影响,对于意境的追求集中体现在中国原创的水墨动画中。《小蝌蚪找妈妈》就取材自齐白石笔下的鱼虾;《牧笛》创作时,李可染亲绘14幅牧童放牛图,方济众负责设计山水背景;《山水情》更是集结了李可染、程十发、吴山明、卓鹤君等大家。墨分五色,这些作品每一格都像是气韵生动的写意画,通过虚实结合营造空间表现,展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恬淡意趣、烟雨迷蒙的江南水景,并给观众留下充分的想象体悟余地。传统国画追求这种带有主观情感的意境,而西方绘画注重具象真实,这使国产动画电影与西方动画电影风格各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国产动画影片能屡获国际大奖,证明了这种东方审美观念同样能够打动世界。
即使进入数字技术时代,中国画“立象以尽意”的哲学思想、灵动线条和虚实相生深远影响着国产动画电影。在近年上映的影片中,都能寻觅到写意风格的踪迹。无论是海报还是电影,从人物造型、“三远”构图、浓淡色块的设计到缥缈仙境、飞檐斗拱、层峦飞瀑、青石街巷的意象,都在视觉层次与空间中传达着意蕴悠远、表意抒情的东方美学。《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里红色披风的飘逸灵动“吴带当风”;《大鱼海棠》表现了回归本然的道家逍遥精神;《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有如梦似幻的青绿山水;《雄狮少年》中则用彩色水墨完美展现了舞狮的腾挪闪扑的残影。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审美追求是千百年传承中深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风格不同是区别民族特色所在,对于这种风格的传承和发扬是国产动画电影呈现复兴曙光的重要原因。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官方海报
(二)形:形式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探索之路主要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自发的;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方针政策的影响下,国产动画电影正式开始了“探民族形式之路”。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不同国家的动画电影特色,比如美国浓重、强烈的色调特点和大团圆结局,日本总体写实的“萌”向风格和以镜头切换讲述故事,意大利融入喜剧和现代艺术,波兰偏重抽象与艺术表现。[5]对于国产动画电影,传统审美意境造就了“中国动画学派”的韵味,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文化符号等民族形式则支撑起来了表现内容。
首先,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培育了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土壤,数不胜数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籍、诗词成语都是现成的改编题材。这一传统至少可以追溯至万氏兄弟从《西游记》取材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据对1979—1988年“中国动画学派”创作高峰时期的数据统计,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寓言、谚语和成语故事题材占到总产出的四成,[6]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佳作无一不属其中。《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三教搜神大全》等著作都是宝库。纵观国产动画电影的百年岁月,《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人参果》《金猴降妖》等来源于《西游记》;《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改编自《封神演义》;《魁拔之十万火急》《小门神》《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大鱼海棠》等片中人物取材于《山海经》。还有在民间故事基础上创作的《猴子捞月》《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等作品,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传统经典永不过时,《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成功已经充分说明这点,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可以继续从传统中汲取力量,用才思让文字故事跃然银幕。
第二,中国动画创作者大胆创新,不断吸收民间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是“中国动画学派”的重要风格体现。国产动画电影的类别中,除了前文所述的水墨片,还有剪纸片、折纸片、木偶片等,都是从民间工艺中获得灵感,实现技术创新。以《猪八戒吃西瓜》《葫芦兄弟》为代表的剪纸片为例,具有平面雕镂的特点又汲取了皮影对于关节的装配经验和拉毛工艺,造型简单、色彩艳丽,具有特殊的古朴意味,很适合用于表现传统民间故事,传统艺术与特定故事相得益彰。虽然目前动画制作过程已经广泛普及数字技术,但用数字技术还原出的传统工艺效果依旧能够为影片增光添彩。在《雄狮少年》的片头,创作团队就用一分半钟的水墨动画介绍了舞狮,威风凛凛的狮头既保留了水墨画的神韵又用现代技术带来了流畅灵动的视觉感受,开篇即吸引观众眼球。
《雄狮少年》官方海报
第三,化用传统文化元素也是民族化特征的具体体现。“中国动画学派”广泛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很多人与物的设计都有对应原型。造型方面,《大闹天宫》《天书奇谭》中的人物形象借鉴了京剧的脸谱和手眼身法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结界兽参考了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颜色方面,《哪吒闹海》中四海龙王的颜色对应五行,东方属木为青、西方属金为白、南方属火为红、北方属水为黑;《雄狮少年》中南狮狮头配色对应三国演义戏曲脸谱颜色。配乐方面,铜锣、大鼓、木鱼、编钟等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很好地烘托了情节气氛。此外,古代壁画、木板年画、刺绣工艺、岭南祠堂、木棉花等文化符号也都被国产动画电影化用。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既可以归结为“中国动画学派”取得成功的原因,也为未来的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民族化就是国产动画电影要坚守的根基与底色。
三、创新:建构现实主义叙事
过去对“中国动画学派”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没有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市场化做得不好;二是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存在形式重于内容之嫌。
关于第一点,实质上是特定时代背景下,计划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宣传教化功能定位导致的。当时国家实行统购包销政策,动画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一部分,长片每年有生产指标,短片也可以贴片上映,首要功能是宣扬主旋律,本来就不是纯粹市场化的产品。在1995年电影市场化改革之后,1999年上映的《宝莲灯》借鉴好莱坞的工业生产和发行经验,在振奋观众之余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年度票房榜眼。自此之后,国产动画电影逐渐探索在保持艺术水准前提下取得经济回报的经营方式。《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以及“白蛇”系列电影都取得了单片票房过5亿的成绩,评分也不亚于国际对手。可以讲,国产动画电影已经能够较为妥善地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
关于第二点,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复兴,归根结底正是由于新一代动画创作者通过现实主义叙事,解决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过去的辉煌时期,国产动画电影主要是以作者艺术表达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而非以观众兴趣为导向的观众性的文本,确实存在更偏重于题材挖掘、艺术创新和宣教主题,而弱化了现代性转换的问题。[7]同时,水墨、木偶、剪纸等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天然存在叙事上的局限性。这不单是国产动画电影曾出现过的问题,曾经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奉行由唯美画面、盛大场面堆砌的大制作,而不久之后就因内涵的匮乏而被遗忘。在20年的低谷期中,国产动画电影得出的深刻教训就是电影艺术既要用影像讲故事,也要影以载道,在视觉画面中必须包含情感价值,叙事功能和表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一)对现实主义叙事的呼唤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总结电影影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知觉层,即视觉、听觉等物理层面;二是叙事层,即要讲述故事;三是诗意层面,即传达思想引发共鸣。[8]这三层互为表里、融会贯通。事实上,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也是顺着这条脉络层层递进。萌芽时期的动画电影是不讲故事的,没有连贯的情节、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明确的戏剧冲突,而是用零碎的喜剧片段像杂耍一样博观众一乐。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是从长片开始的,当时长变为60分钟以上时,自然需要完整的故事来填充。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铁扇公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猪八戒吃西瓜》《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国产动画电影广泛地从古代传说、寓言等中取材。动画工作者以动画影像的方式演绎原本文字中的形象,在影片创作的年代已经是极大的创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不再新鲜。改革开放后,伴随物质生活富足的还有精神层面的多元化需求,传统表现方式已经有一些跟不上形势。1982年,就有金鸡奖评委认为许多传统故事改编的动画作品“在主题的酝酿和体现上……重复和雷同……更多地停留在还原原作的主题。”[9]这一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因为过时的实际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主题和叙事。中国传统故事往往善于表达特定的主题,但是普遍对人物内心刻画较少。比如在《西游记》中,可以从孙悟空形象中解读出勇于反抗、信念坚定、嫉恶如仇等品质,但是多少感觉“仙凡有别”,无法直观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成长,缺少精神联结,不够有血有肉。
观察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最近几年叫座的电影往往能够表现出大时代中小人物内心的快乐、痛苦、挣扎、愤怒等复杂的情感,与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鸣,达到了让·米特里所说的诗意层。《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这两部在中国取得10亿元以上票房的动画电影都是这样,前者表现了要消除歧视和偏见实现包容和平等,后者表达了当家庭反对自己的梦想时要不要勇于追梦,引发对眼前问题的思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雄狮少年》等取得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都是解构甚至颠覆了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通过现实主义叙事重构了中国英雄,精神内核更符合当前观众。这三部影片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一种复杂、多元、不完美的泛英雄主义,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孙悟空、哪吒或者阿娟。
(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三部国产动画电影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进入再崛起时期,不只因为9.57亿的票房振奋了市场,更因为其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给后来者树立了标杆。它解构了传统印象中无所不能、法力高强的“齐天大圣”,保留了被压五指山下500年这一叙事背景,讲述了金蝉子十世轮回第一世江流儿的故事。在影片中,由于封印未完全解除,孙悟空失去所有法力变成了妖怪口中的“臭猴子”,这呼应了原文本中的“弼马温”但是又增添了悲剧色彩。孙悟空在一次次对自己失望中意志消沉、狂躁易怒,甚至在信仰坍塌中变得对作恶沉默。最终,孙悟空在痛苦反思中幡然醒悟并在拯救朋友时冲破封印重获法力,完成了自我救赎和英雄重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种种磨难中能否坚定信念、惩恶扬善、济弱扶倾,这就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包裹在华美意境和传统题材中的现代故事,映照当下的代入感很容易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
创造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历史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对传统故事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改编与重构,从多个维度映射了当下不同群体遇到的问题。影片弱化了传统故事中哪吒与东海龙宫正邪对立,而将重点放到了哪吒自身与宿命的抗争上。创作团队将哪吒的身世由怀胎三年生下的肉球中诞生转化成被掉包的魔丸转世,因此他天然充满桀骜戾气。再加上从小为陈塘关百姓所提防,更是容易激化矛盾。在李靖夫妇的良苦用心下,哪吒实现了从“不信命”到“逆天改命”,并且感化了灵珠转世但受到蛊惑由正入邪的敖丙。“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你是谁,只有你说了算”,不管出身如何,不管他人怎么看,不能向命运服输,这就是影片传输的价值观。关于出身问题的思考,关于父母、自己关系的解读、关于弱势群体的抗争,这些问题都迎合了观众当前的文化诉求。
《哪吒之魔童降世》官方海报
《雄狮少年》的特点在于原创性,本身是一个现实主义新编故事。故事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是起承转合间的矛盾冲突都能引发思考。岭南孱弱瘦小的留守少年阿娟在机缘巧合下立志要参加舞狮大赛,劝说与同样普通但希望出人头地、不再被看不起的村中好友阿猫和阿狗组队,用毅力唤起了昔日狮王“咸鱼强”的情怀并拜师学习,历经波折后最终成功夺魁。整个故事表现的是平凡人的成长,父母打工、儿童留守、梦想在生活中平庸等等现实问题都穿插在情节中。与熟悉的圆满童话不同,结尾处阿娟的生活又回归现实,离开家乡到上海打工。在似乎没有改变的命运里,实际上阿娟自身发生了改变,不再弱小怕事,就如同舞狮大赛最后的一跃,人生是自己与自己比、“病猫”变“雄狮”的过程。如同周国平在《把心安顿好》中所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平凡人的朴素情感更有力量、更动人心。
动画电影在叙事上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可以在想象力创作出的虚拟世界里呈现多元化的主题,并通过夸张、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引发思考。最是真情能动人,最是现实主义叙事让观众的共鸣感更强烈。
电影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对时代风貌和社会思潮的写照。面对今天的观众,国产动画既要传承好神形兼备的东方意蕴,又要通过现实主义叙事讲好今天的故事。这要求动画创作者一方面能够挖掘、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找到国际化、创新化、现代化的表达和延续方式;另一方面顺应时代发展中人民群众丰富多元的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唯有此,国产动画电影才能真正走向复兴。
注释:
[1] 殷福军:《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中国首位动画专家杨左匋生平及其创作考略》,载《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45-50页。
[2] 刘永平、殷福军:《首部中国动画广告片创作时间考》,载《装饰》2007年第4期,第58页。
[3] 虞吉:《“良心主义”的美学建构》,载《电影艺术》2014年第6期,第143-148页。
[4] 艺恩出品:《2015-2021年动画电影类型研究》,载艺恩数据:https://www.endata.com.cn/Market/reportDetail.html?bid=e232bbe9-d8aa-4060-95ab-ec92ee9ba589
[5] 葛玉清:《动画电影叙事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4页。
[6] 黄苏瑾:《中国动画剧作的民族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丁亚平:《“中国学派”与中国动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粤海风》,2019年第2期,第55-63页。
[8] 刘婷:《影像叙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9] 王亮衡:《电影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218页。
(作者丁文庆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教师,管理学硕士。)
来源丨《山东艺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