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新时代全国一流的现代监狱”总目标,积极践行“教育、转化、挽救”工作要求,巩固深化教育改造质量攻坚提升行动成效,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载体,多措并举促进罪犯校正新生航向、踏实改造,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阳光菜园”播种新生的种子
“从种子到果实,这些蔬菜都是我们亲手种出来的,以前没有耐心做的事,现在一一‘打卡’成功,没想到这么有成就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九管区服刑人员何某小心翼翼捧着自己种出的蔬菜,感到很有收获。
服刑人员李某某摘下自己种的青椒,和管教民警桂国建讲述着种植过程中的趣事。“李某某刚入所时,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倾向,长时间沉默不语,拒绝和他人交流,对未来人生充满悲观情绪。”桂国建回忆说:“让他参与‘新生小院’活动,一方面是想让他学会融入集体、团队协作,一方面也想让他从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汲取一定的人生道理,开拓心胸。”
时至今日,李某某的改变十分明显,他在自己的改造日记中写道:“植物也在泥土中经历了曲折和黑暗,但向阳而生的它们最终破土而出。我也一定不能放弃自己,要勇于面对,认罪悔罪,寻找通往新生的路。”
“这是本年度‘新生小院’迎来的第7次‘丰收’。”九管区民警范俊介绍:“对于未成年服刑人员来说,‘阳光菜园’是一个培养耐心,树立良好劳动观、价值观的好地方。每一次播种的不仅仅是植物的种子,还有他们心中的期盼和希望。”
开展“新生小院”实境教育
“我们为服刑人员准备了‘阳光日记’“阳光花语”文化墙,服刑人员认领了自己的‘小菜地’后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观测、记录植物生长状况。”民警刘欣桐说:“民警会定期组织专题知识讲评会、小组分享会和心得分享。这个过程不仅是记录植物的生长,也记录着服刑人员在付出中收获的成长。
“有时会觉得这些植物就和自己一样,只要不放弃追寻阳光,总能冲破迷茫,找到方向。”经过几轮活动,文化墙上也贴满了服刑人员的“心语”纸条,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都是服刑人员悔过新生的心迹。
开展户外课堂教育
“这样的主题活动在未管所还有很多。”据教育矫正支队民警王俊介绍,近年来,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坚持“以文化人”,围绕“分类分层分段教育走在前”,着力推进“一管区一品牌”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尚美·和润”正能量文化氛围,着力纠正服刑人员不良思想和错误认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改造氛围,为未成年犯服刑改造提供“平安+绿色+阳光+法治+数字”的改造文化环境。
“心声广播站”照亮迷途青春
“大家好,小郑警官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段时间小郑警官整理了一下大家的来信,其中有一封信说:‘郑警官,您好,每天都有认真收听节目内容。我有一个愿望,我的母亲在很远的地方,我能不能为她点一首祝福歌曲……”
据悉,“郑警官时间”是“心声广播站”的一档节目。主播民警郑鑫收到来信,立刻向分管民警了解情况,并与来信的服刑人员冯某某展开个别谈话。
“心声广播站”录制“郑警官时间”教育节目
从谈话中郑鑫了解到,冯某某的父母离婚后都各自再组家庭,父亲长期外出务工,母亲远在外省,平时大多都是电话、书信来往,很少会见。
“以前不懂事,家里穷,还问母亲要这要那的,她一件衣服穿三年,但每次开学我都有新鞋新衣服。进来以后他们虽然分开了,但都没有放弃我,每次都给我写很长的信。”像是打开了闸门,冯某某不断向民警倾诉,眼泪怎么也止不住:“那天警官带我们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她的样貌,觉得非常对不起她……”
听了冯某某的诉说,郑鑫整理了相关的资料,经管教所同意后与冯某某的母亲打了一通电话。经过沟通后,郑鑫按照冯某某的申请,向冯某某的母亲播放点播的歌曲。
悠扬的歌曲在电话这头响起:“是你给了我一把伞,撑住倾盆撒落的孤单。所以好想送你一弯河岸,洗涤腐蚀心灵的遗憾……”电话那边传来低低的抽泣声。
这首《你在终点等我》不仅包含着冯某某的祝福与感恩,更有悔恨和向往。郑鑫说:“她想告诉妈妈,等着自己回家,一定会弥补所有遗憾。”
“现在‘心声广播站’十分受未成年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欢迎。除了电台节目,整个解决困惑的过程中,我们和教育矫治支队也会隐去服刑人员隐私,拍摄成视频节目。”教导员程华介绍说:“让高墙内外都有盼头、有奔头,有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在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活动和课题时,都是非常好的素材。”
教育矫正支队民警陈小杭介绍:“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断完善融媒体未成年服刑人员教育资源库,依托多样化载体解决未成年人服刑改造中的实际问题“”
“心声广播站”录制监区文化节目
据悉,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探索建立民警心理咨询师人才库,开设“爱心妈妈”心理咨询信箱,有针对性组织团体辅导和个体心理疏导,及时疏导化解未成年服刑人员心理问题。”
“希望家长学校”架起亲情桥梁
“欢迎各位家长来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今天我们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开展专题讲座……”
近年来,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依托“希望家长学校”,联动省检察院、省妇联、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力量定期开展针对未成年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专题讲座。
“平时总是说小孩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听了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在我们做家长的责任更大。如果当时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或许小孩就不会犯错……”今年5月,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殷飞为家长们带来《和孩子一起经营温馨团结的家》家庭教育指导专题讲座,未成年服刑人员刘某某的母亲主动与老师互动,说到动情之处流下了眼泪。
定期开展“希望家长学校”活动
“有时候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地就想,一会恨小孩做这么离谱的事,一会又恨自己没本事。当时自己也不懂法,怎么教小孩……”听了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陈舟远开展的《知法于心与法同行》法治教育大课,未成年服刑人员王某某的父亲由衷说道。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家和才能万事兴。在现场很多家长表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没事时间、精力和能力管教他们。”省妇联家儿部石冬梅表示:“孩子们未来的路还很长,社会各界要协同发力做好未成年犯教育、感化、挽救工作,为平安法治建设多作贡献。”
“平时会见的时候,没说几句就开始吵。他们经常会说:‘再这样就不要你了’。其实我对这句话特别恐惧,就忍不住和他们顶嘴。但是没想到妈妈和我听过几次课之后,突然和我道歉,说未来会陪我一起走下去,希望我能好好改造。我眼泪‘唰’就下来了。”未成年服刑人员葛某某谈及这段记忆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以前他们很忙,没空管我,我心里多少有一点埋怨,但是那一瞬间就感觉我们之间的隔阂没有了,他们没有不爱我。”
邀请心理专家授课
“像葛某某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我们建立‘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就是想加强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教育矫治支队支队长王跃说:“大部分孩子渴望着被爱,亲情教育是最好的切入点。我们聘请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教授和南京市太阳花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为未管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专家组成员,聘请镇江地区检察官为‘暨南学校’法治副校长,聘请全国最美家庭代表为‘爱心妈妈’,通过多方联动、通力合作,不懈努力。”
“正苗讲师团”育人润物无声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近期又有一部短剧火爆全网,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那就是《逃出大英博物馆》。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回家’就是刻在每个人心头的中国印记,一起来看视频……”随着民警温紫璇动人的讲述,不少服刑人员都红了眼眶。据悉,系列课程“这就是中国”,自开讲以来便收到广泛好评。
“正苗讲师团”民警张文彬介绍:“我们不断优化育人导师制度,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我们推进‘监护人+呵护人’工作机制运行,挑选56名专业民警担任育人导师,全方位关心、指导未成年服刑人员生活、学习、改造;促进未成年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未成年服刑人员成长档案,做好与家庭教育协同,关注其生理、心理动态状况,记录关键成长事件。”
“老师们的学识都很丰富,每一次上课都有新鲜的主题,紧跟时事和热点,一点也不枯燥。作业形式也很丰富,有演讲有绘画,还可以将学习心得记录成手账。不知不觉就能学到很多知识。”未成年服刑人员周某某表达了对自己对“正苗讲师团”的喜爱。
民警讲师团交流授课经验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大家好,我是民警徐川惠,今天参与‘一堂好课’我感觉受益匪浅……”“一堂好课”说课观摩交流会上,参与民警踊跃发言,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未成年服刑人员的特殊性,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与句容市教育局、句容市边城中学加强协作,优化暨南学校专职教师队伍构成,落实教师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的教学要求。选派师范类专业民警参加教育部门培训学习,打造兼职教学力量,实现互拍互助互学。”教育矫正支队副支队长石敏介绍说。
开展“一堂好课”观摩评选
据悉,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通过“校-警研讨交流”“示范课评比”“实境教育”等教学形式,不断提升教育质效。积极推进一堂好课”项目,录制“警说”系列视频,加强归正引导,充分发挥教育改造专业团队作用。立足实战化要求,将个别教育技能培训纳入年度民警技能培训大纲,开展民警个别教育技能培训、个别教育大比武、评先评优等活动,切实提升因人施教能力。
翻译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