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补齐短板让国人安度晚年,成为当前至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下称《规划》)于近日发布,提出“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普惠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中国老龄化程度已趋近发达国家,且老龄化速度明显较快。数据显示,2021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4%,从2000年的轻度老龄化社会转为中度老龄化社会。这就导致一个很明显的问题: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供给远跟不上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显著,当然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机遇。
从《规划》精神看,足见决策层此番解决养老问题的决心。具体内容上,欲用政府和市场协作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同时认为养老也是一项产业。因此,既要突出政府供给保障主体地位,也要发挥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市场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
政府在制度保障方面的动作近年一直不断。比如,22日人社部财政部两部门在各自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回应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的进展情况,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意味着筹备多时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已实质性落地。根据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今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的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试点。
此次《规划》则着重提到要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并建设普惠养老服务网络,即公办养老机构重点为经济困难的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提供服务,培育一批以照护为主业、辐射社区周边、兼顾上门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作为产业,同样重要的是加强行业规范,引导社会资本源源不断进入。
从现实层面看,养老产业存在前期投入过高、资金紧缺、运营乏力等问题,现有养老模式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换句话说,看似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养老产业发展并不顺利。根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与问题研究报告》,近年北京市的民营养老机构中,仅10%左右的机构盈利,高达65%的机构处于亏损状态。
市场化的问题要交给市场去解决,国家要做的是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比如,根据相关规定,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规划》也提到,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有序探索养老服务领域资产证券化。
根据测算,中国商业养老险深度常年维持在0.4%左右,收入占比维持在6%左右,在养老体系中参与度明显偏低。为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亟须政府层面从土地、审批、融资、税收、经费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并尽早落地。
养老问题是一个必须集体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若处理得当,不仅能有效化解老龄化带来影响,还可以通过银发经济助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