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复旦大学连开三场创新学院高质量建设推进会。会上宣布成立: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任院长;
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任院长;
高质量推进建设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任院长。
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
布局发展变革性材料未来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学院将建设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深化课程群建设、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导师、企业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科研创新方面,创新学院将聚焦智能材料、智能催化、清洁能源、光电与感知等未来新材料领域,建设系列研发中心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推动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打通从基础研究到系统应用的创新链,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立实习实训基地,该基地是上海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围绕软凝聚态新材料,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发合作。
未来信息创新学院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
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将聚焦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载荷、空天态势感知、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6G通信、空间互联网、低空经济、气象预测、三航服务等经济主战场开展工作。课程体系将包括12门核心课程、8个教学团队,涵盖数理基础、电子电路、信号通信、智能信息、光电基础、光电信息处理、光电器件系统以及电子信息实验教学等。学院还将设立前沿讲座和实践训练,邀请产业界大咖进行产业前沿讲座,并开展暑期训练营。
高质量推进建设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
实现从1到100的跃迁
学院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机器人科学前沿探索、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工程科学家、原创发明家、卓越工程师及产业领袖。围绕“智能机器人”方向,学院构建以“课程改革—科创实践—选拔机制”三位一体的拔尖人才培养路径。开设智能机器人、智能光电、智能空天、数智力学4大招生与培养方向,组建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智能光电、微纳制造、数智力学、智能空天等6大教学团队,推出本博融通改革,设置立交桥式选拔与退出机制,设立科研训练体系,学生可轮转课题组,与硕、博士生共同组队参加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学院也将与多家头部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习基地,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正通过学科重组加速布局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
近日,北京大学官网“学部与院系”栏更新显示:新增了工学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撤销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北京大学工学部由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智能学院、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成。
来源 :内容综合自复旦大学官网、光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常畅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