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努力 方有成果》
蔡澜
33个笔记
第一章 他们做事,都认真
>> 我在电影界生存了四十年,前半二十年在邵氏,后段二十年在嘉禾,所遇导演无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达到目的,非牺牲周围所有人不可。
>> 如果说男人在工作时最能产生魅力,那么电影导演在发命令时是男人最好看的一刻,不管他长得多矮有多丑,女人都会倾倒。
>> 叫明星们做一场需要内心表演的戏,就算对方演得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个NG,No Good的缩写,不好的意思。NG来NG去,一NG,就是几十个。哼哼,那么多人看着,你还敢不敢不听话?
>> 电影导演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科班出身的最为正统。他们由场务、道具工、摄影助手等岗位学起,最后做到副导演,再升为导演。
半路出家的有摄影师和编剧,在这两行中做得出色,就有老板提拔他们出来做导演。
>> 其中一个,我亲眼看过,用了一个日本摄影师,外景拍到下午四点多,摄影师就喊收工,导演看到明明还有一个大太阳,收什么工呢?忍不住问了一句。
“色温不够了。”摄影师说。太阳的温度影响胶卷的感光,叫作色温。
>> 要做一个成功的导演,必须拥有巨大的自我,也只有这种自我中心,才能突出重围。一将功成万骨枯?百万亿骨枯,也不要紧,只要在字幕打上某某人作品就是。
>> 自从《哥普拉》和卢卡斯的崛起,各国导演们意识到商业和艺术可以并重,大家都想拍雅俗共赏的戏,但那么多导演之中,有几个斯皮尔伯格呢?
>> 香港电影导演会的名册中,有二百四十三名会员,多少现今还能执导的,大家数一数就知道了。
>> 香港电影有很强的根基,尤其是在拍动作片方面。什么叫根基?
>> 当一个人研究完其他人的作品,这个人就懂得什么叫作“文章留待别人看,晦涩冗长读亦难,简要清通四字诀,先求平易后波澜”了。
>> 后来几部风月片中,李翰祥找不到又漂亮又大胆的新鲜演员,又厌恶整天在片厂搭布景,他和我一起到韩国去,采取那边的宫廷当背景,又挑选了年轻美貌的韩国明星李海淑当女主角。这部戏岳华也有份演出,我们到达当晚一起去小店吃活生生的八爪鱼,嘴里给它的爪吸住的故事就在当时发生。
李翰祥一到首尔,什么关于拍摄的事都不谈,就先钻到专门卖古董的安国洞区去,这里选那里择,一间走过了又一间。我年轻气盛,骂道:“这么不负责的导演哪里找?”
那时还不知道,李翰祥对古董的着迷,是那么厉害的。
>> 李翰祥的家,就在邵氏片厂对面的那排两层楼的房子,叫为“松园”,狄龙也买在他隔壁。
走进“松园”,堆满明式家具和清朝杯杯碟碟,连走路的地方也没有,比摩罗街的古董店还杂。所有古董,并不每件都是真的。李翰祥和我在曼谷拍外景时,故态复萌,一下飞机就去找古董。他俨如专家,一看到什么什么红色陶瓷,即说出它的历史和产地,真假跑不出他双眼。
>> 李翰祥知道我学篆刻,送给了我一箱古印,尽出历代名家之手,但后来拿给冯老师一看,即知是后人所假。
>> 住台湾的时候,李翰祥和女主角闹绯闻,张翠英一气之下,在众人集合在家里时忽然赤条条地走出来,这件事有人看过,千真万确,可见张翠英个性之刚烈。她一生服侍李翰祥,有谁和丈夫作对,即刻伸出尖爪来,是位了不起的女人。
>> 在邵氏的那几年中,李翰祥心脏病发作,差点死掉,邵逸夫先生一听,即刻送他到美国西埃山专科医院治疗,一切费用由公司付出。开刀后的李翰祥,救回一命,但价值观完全改变,说话不算数,认为每一天都是赚回来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人欠他的。他大鱼大肉,继续放纵自己。
>> 李翰祥一向为小脚着迷,在他的片子中三番四次出现,喜欢描写她们的脚吊在蚊帐的金钩上。
>> 有一次和他到泰国出外景,拍完戏后到一家无手餐厅去吃残废餐,由女人喂着进食,自己不必动手。一走进去,有个大金鱼缸,里面几十个佳丽,李翰祥看到一个面貌娟好的女子,就指定了她。饭后跟入酒店房,忽然女的大叫,原来是李翰祥把她赶走。问明原因,李翰祥说:“那么一双大脚,脚趾又像葵扇一样打开,恐怖到极点!”
>> 在邵氏时,推荐了台湾认识的资深记者许家孝来当宣传主任。许家孝之后转职《东方日报》副刊总编,鼓励李翰祥写回忆录,他在《龙门阵》副刊版上的《三十年细说从头》,以专栏形式的短篇写了几年,结集成书,是参考李翰祥一生的好数据。但自传总是夸耀自己,李翰祥的另一面是看不到的。
>> 李翰祥说故事的技巧高,就不注重电影手法了。为了显示宫廷的巨大,他爱用广角镜,以为什么东西都拍得下来就好,处处变了形也不管。独立制片时期为了节省时间,也不铺车轨了。凡是要强调的镜头都是推过来拉过去,这种低劣的过期手法,大陆开放后导演们一看,惊为天人,纷纷模仿,反而贬低了镜头稳重的胡金铨,实在不该。
>> 张彻:人在不如意时,可以自修
>> 研究完剧本后,我们在一家日本寿司店的柜台坐下,张彻不停地用他的打火机叮的一声打火抽烟,又不停地用钢笔做笔记,还有最奇怪的是,他不停地玩弄露在西装外的袖口,我对他那些怪动作不以为意,到最后他忍不住了问:“你没注意到打火机、钢笔和袖口扣是一套的吗?”
>> 当大家工作一天辛苦之后,都跳进旅馆的大池子泡的时候,工作人员就从来没有看过张彻出现,房间没浴室,也不见他三更半夜偷偷跑出来冲凉,一连两个礼拜,谣言就四起了。日本职员纷纷议论:“导演是不是Okama?”
Okama,日语屁精的意思。
>> 到底是不是呢?张彻从来没有和女主角闹过绯闻,后来也娶了梁丽嫦为妻。在当年呼风唤雨的地位上,张彻要利用权威搞同性恋的话,机会大把。
不,我并不认为张彻有断袖之癖。
张彻的同性恋是属于精神上的,有点像《魂断威尼斯》的音乐家暗恋美少年的味道。他一向欣赏男人的肌肤筋骨,大多数片子的男主角在决斗之前总是脱光上身,打杀至血淋淋为止。
>> 王羽离去之后,张彻培养了第二代的姜大卫和狄龙,他们翅膀丰满后张彻又把陈观泰捧为银星,第四代的又有傅声,第五代是一群台湾来的新人。
>> 道具血浆是日本方面进口的,一加仑(容积单位)一加仑用塑料罐空运而来。日本血浆最好用,可浓可稀。又可以装进一个避孕套中放进口里,被对方重拳击中胸口,演员用牙咬破套子,由口喷出。而且,道具血浆主要原料为蜜糖,吞下肚也是美味。
>> 当年电检处高官拉彭和我们关系良好,他的思想又开放,张彻怎么搞都不皱一下眉头,但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就没那么客气,张彻的片子送检总有问题,发行工作由我哥哥蔡丹负责,他在片子上映前总得四处奔跑,才获通过。
>> 邵氏公司再三要求张彻不要拍得那么血腥,但张彻一意孤行,照拍他的破肚子、挖血肠的结局。
>> 因为他导演的每一部戏都赚钱,多多益善,三人献计,创造出“联合导演”的方案:张彻挂名,由桂治洪、孙仲、鲍学礼等年轻一辈导演去拍,张彻只看毛片,决定戏的好坏,是否要重拍,等等,后来演变为监制制度和执行导演的制度,影响至今。
>> 年轻导演总有点理想,希望在片中加点艺术性或探讨社会性的东西进去,商业路线就走歪了,变得不卖座。张彻绝对不允许这些行为,又开始大骂人,我亲眼看到一些已经三十多岁的导演被张彻骂得淌出眼泪来,深感同情,对张彻甚不以为然。发誓有一天和他碰上,一定和他大打出手,张彻从不运动,打不过我的。
>> 1974年他在香港感到了制作上的限制,向邵逸夫先生提出组织自己的公司“长弓”,带了一大队人去台湾拍戏,资金由邵氏出,张彻自负盈亏,但票房收益可以分红。
这是张彻兵团走下坡的开始。在台湾的制作并不理想,两年后就结束了长弓公司,欠下邵氏巨额的债务。
>> 因为他完全不走动,骨头退化,腰逐渐弯了。有一天,从楼上走到车子,司机等了好久,从倒后镜中也不见人,打开门去看,才知道张彻倒在地下,动也不动。
>> 病过之后,他照样每天拍戏,闲时又来我的办公室喝茶,向我说:“人在不如意时,可以自修。”
>> 张彻终于在2002年6月22日逝世。后事由邵氏和他的太太及一班干儿子处理,邵逸夫先生对这位老臣子不薄,一直让他住在宿舍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