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时光镌刻又一奋斗年轮。回眸的时刻,也是再出发的起点。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
这一年,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水利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水利人的感受真切而深刻。面对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有极限承压的万般感慨,也有创造奇迹的豪情万丈;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水干旱,有如履薄冰的审慎果断,也有逆行而上的智慧突围;面对新发展格局中的水资源需求,有笃行不怠的坚守奋斗,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一年,无数平凡的水利人,成就了极不平凡的水利2022。
创造万亿奇迹
书写稳经济大盘的水利担当
2022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起伏延宕,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面对国内外诸多困难挑战,我国经济承压迎考,在风雨中笃行,在逆境中奋起。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稳定经济大盘寄予厚望,水利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关键时刻,担当重任。面对机遇与挑战,水利系统同心协力,解锁一道道难关,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水利部迅速成立由李国英部长任组长的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及时提出水利行业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19项具体措施。6月15日,白广路二条2号,水利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度会紧密进行。李国英部长强调:“锚定目标任务,强化精准管理,进一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各目标节点任务。”
一项项重大工程,一个个关键环节,紧盯进度挂图作战,周会商、月调度,协调、督导、会商,从勘测设计到项目审查,从要件办理到可研审批,环环相扣,分秒必争。外业克服疫情影响,内业攻克技术难关,技术审查提前介入,部门联动、纵横贯通破解用地、环评、筹资方案等要件办理及可研审批难点堵点……一系列超常规举措,按下水利建设的“快进键”。
7月7日,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由此拉开帷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相继开工。
▲引江补汉工程出水口全貌
一批重大工程迎来关键节点: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大藤峡水利枢纽通过二期蓄水阶段验收;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顺利完工……
高山深壑间、广袤农田里,桥吊挥臂、机械轰鸣,更多建设者辛勤劳作,更多实物量加快形成……12月初,水利部发布重磅消息:全国水利建设完成年度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这是水利建设史上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是立足当下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重要途径,也是着眼长远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
这一年,聚焦联网、补网、强链,以系统观念科学布局水工程,统筹破解水问题。推动出台《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我国水利发展史上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印发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广东、浙江、山东等7个省份作为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开展先行先试,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全面启动……
▲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蒋常虹
水利建设稳经济,随之而来的是投资需求剧增。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钱从哪来?直面难题,水利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6月17日,水利部推进“两手发力”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建构“一二三四”工作框架体系,用改革办法打出一套“组合拳”。
从推进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到推进水利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从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到用足用好金融政策,水利部印发指导性文件,召开工作部署会、项目对接会,解读政策、指导培训、交流经验……多渠道的资金活水“解渴”了一批水利项目。
落实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用好新增信贷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优惠贷款利率、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这一年,金融优惠政策助力水利建设,水利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战略合作,开创了水利加快建设、金融更好发展的“共赢”局面,也撬动着水价、用水权等一系列水利改革,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顶层设计科学引领,地方实践亮点纷呈。在浙江,推出“节水贷”金融助企服务,签约贷款合同总额近236.6亿元;在广东,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争取到239亿元;在湖南,湘水集团REITs试点项目加快推进……
这一年,水利建设利用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3204亿元,较2021年增长78%;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036亿元,较2021年增长52%。
这一年,水利建设规模、强度、投资、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越是大规模建设提速,越要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牵住运行管理这条线。
这一年,绝不因抢进度留下“后遗症”,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水利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这一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全面启动,完成水库降等报废1108座,全国48226座小型水库实现专业化管护。
应对极端天气
凸显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水利智慧
高温、暴雨、干旱……2022年,全球气候不寻常。气候变化正从“未来挑战”变成“眼前危机”,极端天气也从抽象概念具象成一个个真实事件,在全球各个地方上演。
我国亦不例外。这一年,珠江流域东江、韩江发生60年来最严重干旱,北江出现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辽河支流绕阳河发生1951年以来最大洪水;“梅花”四弄,创1949年以来秋台风登陆的最北纪录;山洪泥石流、冰川融雪洪水、地震引发堰塞湖等多灾种并发……
▲2022年6月17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预泄腾库
面对极端天气挑战,早在年初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李国英部长作出判断部署,“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我国水旱灾害多发重发的态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做好各方面充分准备”。
汛期来临前,《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工作规程》修订印发,将防御关口前移,变“过去完成时”为“将来进行时”;全面开展汛前隐患排查,有力整治侵占溢洪道等妨碍行洪突出问题……
8月6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退至11.99m,由此提前三个月进入枯水期,鄱阳湖水位跌破历史最低纪录。汛期反枯,长江流域打响了“抗大旱、抗久旱”攻坚战。
水利部实施两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科学调度水库群为下游补水62亿m3,保障了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1.83亿亩秋粮作物灌溉需求;迎战长江口罕见咸潮,实施“上海市抗咸潮保供水”专项行动,调度三峡水库向下游补水41亿m3,加大引江济太力度,打赢了上海供水保障硬仗。
大旱之下,端牢中国饭碗。水利人不负重托,尽显担当。
这一年,珠江流域“秋冬春连旱、旱上加咸”之后,再遇罕见“龙舟水”。暴雨侵袭,水位猛涨……北江第2号洪水发展成特大洪水,西江第4号洪水持续演进,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博弈的战斗激烈打响。
珠江防总和广东省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以空前力度投入防汛抗洪。科学调度北江飞来峡等水库群和西江大藤峡等水库群,果断及时启用潖江蓄滞洪区及芦苞闸西南闸分滞洪,最终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洪峰流量控制在18500m3/s。洪水滚滚而来,人们生活安然,珠三角城市群运转正常。
▲珠江广州江段/邹锦华
这一年,水利人把防汛抗旱的天职扛在肩上,打赢了一场场防大汛抗大旱的硬仗。全国水库无一垮坝,大江大河干流堤防无一决口,因山洪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为2000年有统计资料以来最低。
大汛大旱无大灾的背后,“精准”成为这一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制胜伏笔。
从“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资源”到“既精准利用好每一方防洪库容,也尽可能不浪费每一方水力资源”,1个流量、1立方米库容、1厘米水位的精准,源于统筹防汛抗旱发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系统观念,源于科学严谨、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源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风险意识,源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担当作为。
如果说“精准”是理念,是态度,是方法,那么“精准”的底气,则是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的持续推进。
这一年,数字孪生水利顶层设计全面完成,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技术导则出台,七大江河和11个重点工程数字孪生建设方案编制完成,94项先行先试任务全面启动并投入运用,48处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启动,“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数字孪生汉江流域建设可视化界面
“部长那么快就回信了!”12月29日,河南黄河河务局数字孪生第一创新团队的5名青年研发人员,收到李国英部长的回信,难掩激动。研发人员持续攻关水下根石走失传感器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河道工程险情的实时监测预警。
从拼体力到拼算力,数字孪生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新征程的水利高质量发展。这一年,数字孪生流域防洪业务“四预”成功应用于2022年珠江防洪;数字孪生永定河1.0基本建成,初步实现永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调配、官厅水库下游防洪调度的“四预”功能;浙江打造大坝安全实时预警、大坝健康动态体检等核心业务场景,实现安全状态“一屏知”……插上“智慧之翼”,水利高质量发展提速起航。
复苏生命之河
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利力量
4月28日,经过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5月12日,永定河如期实现第二次全线通水,也是自2021年全线通水后首次春季全线通水。
永定河与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世纪交汇”,正是华北地区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这一年,水利部开展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复苏行动,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范围扩大至7个水系48个河湖,贯通河长比2021年增加4.2倍;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9个省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取得阶段性成果;14条跨省江河的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得到批复;全国586条河湖确定了生态流量目标。
▲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大运河衡水段再现碧波荡漾美景/牟明宏
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的西辽河,21世纪以来因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干流几乎全年断流。通过全线闭口、集中下泄等科学调度措施,总办窝堡枢纽自2002年以来首次开闸过水。
这一年,水资源统一调度纵深推进。西江流域水资源调度方案印发,42条跨省江河流域实现统一调度,31个省份印发省级名录,明确需调度的江河流域和重大调水工程清单。
让河流恢复生命,让流域重现生机,关键在于水。这一年,平衡发展与保护中的水,从严从细管好水、精打细算用好水,既有行动有举措,也重法治重机制。
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成为黄河治理保护新的里程碑,开启了以法之名守护母亲河的新征程。
▲黄河天河龙湾
这一年,锚定高质量发展,法治机制护航。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建立,搭建起水行政执法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七大流域管理机构“三定”规定印发实施,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印发意见推动用水权改革,中国水权交易所交易单数较2021年翻一番。
这一年,锚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驱动。聚焦破解制约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难题,1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计划设立,一批重大课题立项申请;新筹建14家部级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黄河实验室,水利科技创新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11月17日,首届全国节水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深圳两地成功举办,依托“高交会”平台首次推出节水高新技术成果展,来自全国的46家企业现场项目签约额达9.5亿元。
这一年,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节水凝聚起广泛共识。“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建立;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持续开展;十部门联合开展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主题宣传活动,节水理念深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年,河湖管理,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3.0版本。七大流域全部建立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首批7条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先行先试;南水北调工程建立健全河湖长制;全国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采砂管理秩序平稳向好。
这一年,山峦披绿,江河还清,民生福祉根基更加稳固。从长江上中游到黄河上中游,再到东北黑土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1万km2,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万km2;推进496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卡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
挥别2022,我们马不停蹄开启新的征程。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画卷中,必有水利的浓墨重彩。继续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抓机遇、驭风浪、开新局,“明天会更好”是我们共同的信念。
让我们拥抱充满希望的2023。
来源 |《中国水利》2022年第24期
责编 |李博远,刘磊宁
校对|吕彩霞
审核 |王慧
监制 |轩玮
✉投稿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