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展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牢牢守住这两条底线
2022-02-22 23:32  浏览:21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易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易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指出,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中央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撰文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抓紧抓实,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供给、市场不出问题,真正做到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都要保面积、保产量”

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压舱石。在当前,粮食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意见》提到,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对于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求“都要保面积、保产量”。

当然,这三个区域的政策目标各不相同:主产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

2021年9月22日,在辽宁省铁岭县腰堡镇,高铁列车从金色的稻田旁经过。新华社图。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粮食安全有了产量才能安全,这就要求所有地区都要扛起这个责任,特别是“面积不下降、产量不降低”。然而,将时间拉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这20多年,中国的粮食生产,不论是产量,还是播种面积,都越来越向主产区集中,个别省份的粮食产量甚至超过10%。

这就是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从区域结构看,粮食产销区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八连丰”。其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占全国26.78%;仅黑龙江一个省,就占全国11.5%,粮食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再来看13个粮食主产省,占2021年全国总产量的78.5%。其中,黑龙江等7个北方粮食主产省,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可谓半壁江山。此外,在2021年增产的267亿斤粮食中,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合计增产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0%。

这是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结果。目前,东北三省一区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重心,以及全国最大的粮食外调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杜鹰在2020年第22期《农村工作通讯》撰文称,这13个粮食主产省中,粮食净调出省已减少到6个;11个产销平衡省中,有9个省粮食自给率从2003年平均的97%下降到现在的58%;7个主销区省粮食平均自给率从本世纪初的61%快速下滑到目前的24%,粮食主产区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对粮食的流通和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粮食生产的过度集中,也折射出国内部分地区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现实。不过,一直以来,中央都要求“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称,保持应有的自给率,是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也是粮食安全全国战略分工的重要组成。对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自给的要求,不意味着生产经营退回到过去,更不意味着要退林种粮、退菜种粮,而是要通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生产,更不意味着全部自给、弱化流通,相反要更强调生产与流通相辅相成,通过建立更加高效迅捷的流通体系补足产需缺口。

只不过,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定位不同,粮食自给底线设定可以有差异。他认为,平衡区应至少满足常住人口的稻麦直接用于口粮用途的消费自给,主销区应至少满足农村常住人口的稻麦直接用于口粮用途的消费自给。

此外,设定自给率,也能够激发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遏止“非粮化”的内生动力。

钟钰称,现在设定粮食自给目标,把自给率与生产挂钩,相当于用自身粮食的内在需要替代中央自上而下的生产要求,从“要我种粮”向“我要种粮”转变,将过去守住粮田“利他”转变为“利己”,实现粮食生产动力机制由外而内转变。地方基于自身粮食保供安全需要,根据自给需求倒推面积底线,通过稳住生产载体来守住自给底线,实现遏止耕地“非粮化”。

对此,中央也明确提出,落实地方抓粮的义务和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意见》指出,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关于生物育种产业化,中央高度重视。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在2021年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产业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已然实现,并且效果良好。

如今,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加持下,转基因大豆、玉米的应用试点预计将取得显著成果。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与新大陆国家相比,中国在农业资源禀赋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面对内在约束和外部竞争,更应着力加强种业科技自主原始创新,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一个基因一个产业”已经成为现实。

林国发称,种植转基因玉米、大豆是必然趋势。只不过,因为二者用途不同,需要做好产品去向监管。具体来说,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和深加工,种植转基因玉米能够稳定国内玉米自给率。而大豆,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是食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用于压榨和饲料加工。

为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四部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解读称,修改这四部规章,是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配套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重要制度支撑。

行业人士分析,当前,中国种业正处于政策期、行业期、技术期“三期”叠加的历史机遇。如果相关制度出台顺利,对于前期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的种业企业而言,有着重大意义。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成为底线之一

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中国的“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过,对摆脱贫困的县,中央设立了5年过渡期,也就意味着,2021年至2025年,将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期。

《意见》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月18日,东安县华维节水公司智慧农业大棚内,员工们采摘新一季的草莓准备上市。新华社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邢成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不仅是党中央对全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承诺,也是检验脱贫攻坚成色与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更是新阶段推进全面振兴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保障,做好该项工作才能够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够推动我国全面进入高质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为实现这一底线目标,从2021年开始,中央就将原中央财政下拨的专项扶贫资金更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资金,且资金额度逐年增加;同时,还明确要求省、市等地方财政也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考验。与此同时,原贫困县范围内还启动了防返贫预警监测工作,针对潜在风险群体,实施动态监测,在出现返贫风险时,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

为了层层传导压力,在过渡期内,由国家乡村振兴局代表国家组织实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该项工作在过渡期内每年度均要实施,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

对于“一县一业”与“乡村作坊、家庭工场”这一最新提出的概念,邢成举解释称,在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理念、形式和业态等都需要创新,而“一县一业”是基于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提出的,“乡村作坊、家庭工厂”,主要是针对小微工业产业提出的,国内发展经验主要来自浙江,以及其他形成了具有国际性产业集镇影响的地区。

他表示,中国只要真正形成“一县一业”,无论是农业产业还是工业产业,就有了乡村振兴的抓手,对其县域经济发展也都是不错。考虑到当前阶段再发展乡村与家庭式的小微工业,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分工深度细化的考验,因此,国内有地区要想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厂”,一定要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只有参与到已经形成国际影响力和价值链的国内产业中,形成其产业链条中的部分环节,才能够在当今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

发布人:6aa6****    IP:183.195.8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