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2024年“三农”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
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夯实筑牢农业农村基本盘
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油料产量明显提升,肉蛋奶、果菜茶等生产总体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经济处于回升向好关键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仍不能有任何闪失。要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和增单产两手发力,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应用,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抓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更好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这两年大豆扩种成效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也出现了卖豆难等问题。2024年要巩固好扩种成果,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稳住现有面积基础上,着力推动单产提升、促进大豆产加销良性循环。“行道曰粮,止居曰食”,“食”的内涵更为丰富。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统筹好粮食和副食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菜篮子”产品供应和生猪产能调控,稳定牛羊肉生产,促进奶业供需平衡;另一方面,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农林牧渔并举,不断拓展农业发展广度、深度,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适宜粮食生产地区与经济建设区高度重合,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决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既要保数量、又要提质量、还要管用途,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保数量,要压实各地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质量,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永久保护一块。同时,大力加强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管用途,要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持续整治“大棚房”。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搞“一刀切”,把地方搞得“鸡飞狗跳”。
构建多层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要素支撑体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劳动力总量减少、农村人口老龄化、土地通过流转或托管等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等新情况。要在坚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把握好普通农户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力量的客观现实,处理好“三权分置”后各主体的权益关系,聚焦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构建多层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要素支撑体系。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撑,受到农民群众欢迎,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务必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2024年要继续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激发脱贫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要多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想办法,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抓紧研究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紧扣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做乡村产业,不能丢了农业这个“本”,要紧紧围绕做强农业这个中心环节,延长产业链,嵌入新要素,打造新优势,创造新活力。在这个基础上,立足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让农业成为汇集整合资源、生态、技术、文化等各种要素的“百宝箱”。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和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52∶1,远低于发达国家3.5∶1的水平。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拓展农业发展增值增效的空间。农村流通贯通城乡、连接生产和消费,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流通设施和服务融入现代流通体系。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党中央明确要求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乡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科学规划,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不能盲目拆旧村、建新村。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避免无效投入和浪费。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能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虽显著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村覆盖、户延伸方面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提升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争取干一件成一件。特别是尽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不能建好了、管不好、用不了,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县域内城乡一体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安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要坚定不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健全和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当前,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乡村治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要聚焦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村倾斜力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和农民增收举措,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持体系建设。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经过长期努力,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2.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是我国农业突出重围的重要依托,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化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
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农村改革创新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有非常明确的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因此,必须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党中央已经出台《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下一步,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相继到期,要坚持延包原则,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在试点地区允许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向县域内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转让。需要强调的是,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的口子不能开,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草案二审稿已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要在此法律基础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农民增收形势更加严峻复杂。要多措并举保持住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好势头,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狠抓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出成效
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履职尽责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内容非常全面系统,要求十分明确具体,既教我们干什么,又教我们怎么干,还给我们指出什么不能干,是认识把握“三农”发展规律的百科全书,是做好 “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法宝。要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本领和政策水平。同时,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兴调查研究,把“三农”情况摸得再清楚一点、更准确一些,认真对待农民群众合理诉求,让制定的“三农”政策举措更加切合实际。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乡村振兴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和系统性工作,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特征,需要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要推动五级书记真正把乡村振兴抓起来,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要落实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乡村振兴是全党的大战略,不是哪个部门、哪个条线的事,各个涉农部门都有责任推进乡村振兴。立足部门职责服务“三农”,“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形成工作合力。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通过督查考核推动落实责任、发现和解决问题,考核工作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各种偏差。要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突出实绩实效,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切实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要有正确的工作策略和办法。突出重点。乡村振兴点多面广战线长,要把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顾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集中资源力量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工作整体提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类施策。我国地域广大,东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情况和所处发展阶段很不一样,各地农村的需求也千差万别,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要符合各地实际,不能一个路数包打天下。要分类提出政策指导和工作要求,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别人做法。把握好工作时度效。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立地条件、发展基础、工作基础,有效解决短板弱项问题,不断取得农民群众可知可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来 源:学习时报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